王府宠妾36不可描述

 2021-09-11    admin  

羑河纪事二五五

村路上说教育

文生

老文和老明过了十字路口,进入石林黑塔村老村,在老村的村路上还是继续谈教育。

老文说:培训班要因人施教,重点在补差,现在一些培训班搞成脑筋转弯似的,设怪题,用巧解。

老明说:也不能说是在搞脑筋转弯,但拔苗助长是一定的,靠一定的技巧解决问题,但从长远看,不中。

老文说:你举个例子。

老明想了想,说:举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吧。一个绳子的二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米,这条绳子多长?

老明说:凭直觉是一米。

老明说:列算式。

老文说:有点难,这么多年了,没算过课本上的题了。

老明说:有小学生是这样算的,二分之一加上二分之一等于一。

老文说:结果对。

老明说:老师打了个叉子。

老文说:不对呀!

老明说:你好好想想。

老文问:问题出在那里?

老明说:两个数字相加,数字的量词必须同一。

老文说:明白了,前一个二分之一是一条绳子的二分之一,单位是条,后一个二分之一是一米的二分之一,单位是米,两者不一样,是不能直接相加的。

老明说:但在小学生眼里,这样理解还是相当困难的。

老文问,那你说,他们是啥理解的?

老明说:说起来话长。一条绳子分成二分之一,另一条也是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是半米,那另一半也是半米了,两个半米相加,可不就是一米?但这个过程,相当绕,省略下来,直接写成两个二分之一相加等于一了。

老文说,这题讲的,满脑子二分之一,其中一个改成N分之一多好。

老明说:这就显不出水平了。如果用方程呢?

老文说:简单,X的二分之一等于二分之一米,那么这条绳子是二分之一除以二分之一,等于一米,多简单。

老明说:用眼前弯弯绕的办法,还是用以后简单的办法?

老文说:当然用以后简单的办法。不过……

老明说:不过什么?

老文说:有时候直觉真的能立即解决问题。

老明说:你说一个。

老文说;这个例子好多人说过。

老明说:你说,看我是不是听说过。

老文说:这事说的是,一条制造肥皂的流水线上——

老明说:知道了,几个博士生算了半天,还没有解决了问题,但一个文盲一个举动就解决了。

老文笑着说:把吹风机搬过来就是,风一吹空盒子就吹掉了。

老明说:这个例子常被用来说书呆子呆。

老文说:也用来说培优班培养的新思维,确实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明说:其实这是特殊的办法解决特殊的事。

老文说:世界上那有那么多特殊的事。

老明说:对,要解决的都是一般的事。

老文说:我不明白。

老明说:平时没有什么你不知道的,这事你就不明白了?

老文说:我这是当局者迷,你指教指教。

老明说:肥皂不合格不只是空盒子,还有其他多种情况,比如说份量超了,或者不足了,能用吹风的办法解决么?

老文说:不能。

老明说:博士们要解决的是处理一切不合格的肥皂,不只是空皂盒。

老文说:那简单,流水线上按一个计量板,超过或不足统统清除出去。

老明说:落实下来还要很多工作要做,比搬一个风机麻烦多了,一旦成功,还可以用到许多方面。

老文说:看来还是笨办法管用呀,但也不能说小窍门没用吧?

老明说:问题是这样的思维一旦形成,很难忘记,容易让人养成路经。

老文说;小时了了,大时未必。

老明说:是啊,但多少人能抵的住小时了了呢?你我是明事的人,但孩子要是上提高培优班,恐怕还是争先恐后的支持。

老文说;是的。社会风气让你这样。这就是人性,明知是火坑,也得跳。

老明说:这个老房子,以前作过私塾吧?

老文说;有可能吧?很多事,三五年就说不清了。私塾,停办也有七十多年了。

老明说:当时的学生,就是学经书,主要是背。

老文说;考试呢。

老明说:也是背。

老文问:一个一个的背?

老明说:集体背也可以。谁不中,就提出来单独背。

老文说:能行?

老明说:上百人大合唱,有经验的指挥者都能听出来谁唱的不对,事后提出来指导。几个、十几个、几十个学生在一块一起背课,熟悉这些学生的老师也能分辨出来。

老文说:我明白了一个成语,千年来人们的解读不全面。

老明问:那一个?

老文说:滥竽充数。

老明问:啥?

老文说:那个齐王也是附庸风雅,其实跟本不懂音乐。他要是懂,还能听不出来南郭先生在糊弄?

老明问:那我也有了新的解读。

老文说:说。

老明说:那个齐王可能心里明白的很,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只能装糊涂,让南郭先生继续充数下去。

老文说: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多的是。南郭先生还算好呢,至少没有添乱。许多不干事的,白拿工资不算,还到处捣乱,你还真拿这样的人没有办法。那怕一个一个的吹,他们也不怕,老子就是不吹,你能把我啥样?南郭先生算是好的,至少知道要走为上。

老明说:但这话,不能说,只能让学生在社会上悟出来,在课堂上还是按传统解读南郭先生。

老文说:以前有过想法,在这里盘个老瓦房院,办个国学班是其一。

老明说:就你?只怕连《十三经》是那十三本书也不知道。

老文说:你我小时也是念过《三字经》的。

老明说:没有吧?想起来了,新是《三字经》,那会儿批《三字经》,还的靠新《三字经》批才中。

老文问:你还记着多少?

老明说:没印象了,其实也没认真学。

老文说:那时到处批这批那,人们大多应付了事。不过,我也趁机认了好多字。

老明问:你记着多少?

老文说:早就还给老师了,还记着几句,是“柳下拓,率奴隶,斥孔丘……”

老明说: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不知道,还想……

老文说:你也别把这看的多神秘——

老明说:现学现卖,对吧?

老文说:对。反正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之类,老师摇头晃脑的念,学生有口无心的读。

老明说:那是启蒙,国学还属《十三经》。

老文说:准确说,是朱子注的《四书五经》。

老明说:这个热度早已经过了。最热时,有人除了传统国学,什么东西也不学,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也不学,还不让孩子进行义务教育。

老文说:这能行?

老明说:走火入魔的教育就是这样。

老文说:还好,我只是想想,没有行动。

老明问:那你对传统教学了解啥样?

老文说:其实就是背经书认字,然后写大字。

老明说:不教其他?

老文说:其它的到相关行业学习,当帐房你到商辅里熬,当讼师你跟着师爷跑,学军事到军队当兵,学手艺跟着师傅讨生活,走科举就继续学下去,绝大多数还是认几个字后修理地球。

老明说:有一定的科学性,初中后分流就是这样的。

老文说:现在国学就是学一下传统文化,没必要把它吹的那么高,还是上现代学校才能适应现实。

老明说:古人的教学经验还是很多的。

老文说:主要识字、写字、礼义。诵读为主,略讲一下,很多道理,不好多讲,只能以后在社会上悟。

老明说:说说,别看俺是老教师,这方面懂的并不多。

老文说:古人也分高低年级。

低年级属“幼童”,即9岁以上、14岁以下的儿童,为“小学”,每年有三个学期,分三次开学。第一次开学是在正月“砚冰释”,即写字砚台上的冰片能消融时,学习启蒙读物。第二次开学时间在夏末秋初,“八月暑退”,热气散去,天气转凉,继续学习启蒙读物。第三次开学在十一月“砚冰冻”,即砚台上的水能结成冰片时,冬天农闲无事,幼童再次进入小学。在春天和夏末秋初两次学习启蒙读物的基础上,幼童在冬季学期可以进入到《论语》《孝经》的学习阶段。

高年级为“成童”,即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为“大学”,一年有两个学期,分两次开学。第一次开学是在春天,在“农事未起”的春耕大忙之前,第二次开学是在十月“农事毕”,都是继续学经。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学校在农闲时入学,农忙时放假。

入学年龄跨度大。西周时期,王族子弟一般是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世子”,即公卿大臣的长子、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嫡子,13岁上小学,20岁上大学。而“余子”,即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庶出孩子,和部分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在15岁才能入小学,上大学的时间就更晚。

后世入学年龄一般都在8至15岁之间。

有个别神童入学比较早,如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7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三字经》中提到唐刘晏,是唐朝后期理财名臣,刘晏7岁考上专为少年儿童应试设置的科目“童子举”,他们入学最晚也在四五岁左右。

也有人开蒙较晚,北魏儒学大家刘兰因家贫,“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但入学后进步神速,家人砸锅卖铁送他到名师门下研习《春秋》《礼记》《诗经》等,三年便学成出师,开门立派,成为一代儒宗。

老明说:当年我们大多是八岁上学,后来改为七岁,到现在是六岁,将来四、五岁?是在仿效张九龄、刘晏吗?

老文说:其实那也是夸张的说法,不必当真。不过,现在幼儿园都分大中小班了。

老明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深入人心。

老文说:胎教都早就有了。

老明说:过早也不好吧?这么小的小孩子还拿不了笔,硬拿是在害人。

老文说:勉强能拿。

老明说:孩子的眼睛还在发育,这么早动笔是在培养小眼镜。

老文说:现在眼镜近视化趋烈。

老明说:是啊。

老文说:传统是背诵为主,写字是应该是入学二三年后的事了,这有科学性。

老明说:当年我们也是入学后二三年后学写毛笔字。

老文说:那时我们作业不多。

老明说:下了课打了草后,还有玩的时间,

老文说:是啊,好怀念在月光下捉迷藏的岁月。

老明问:考试呢?

老文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在西周就定期考试了。西汉太学生每年考试一次,称为岁试,东汉改为两年一考。唐朝考试就多了,有每十天一次的旬试、每月一次的月试、每季度一次的季试、每年一次的岁试、毕业考试等五种考试类型。学生如果岁试连续三年不及格,会被开除学籍。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在考试成绩之外,又加入对学生平时操守、品行的考察,操行、学业俱优才能毕业。

老明说:发展到现在,天天考了。

老文说:考试太多了也不好,正如在自然对数的后几位上拼命努力一样。

老明问:放假呢?

老文说:和咱们当年放假差不多,上下学期间穿插麦假、秋假,让学生回家帮助麦收和秋收。秋假也叫授衣假,回家把冬天的衣服拿回来。授衣假的名称来自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老明说:现在孩子不比咱们那会儿了,能干啥?

老文说:农忙假后来成了给你们这样家中有田的老师放的,对吧?

老明哈哈一笑,说:后来都取消了,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取消的,所以90后的农村学生就不知道有这假了。80年代之前的农村学校的学生还有印象,知道两个学期中间还穿插麦、秋假。

老文说:农村的学校,一日不如一日了。

老明说:如果办学条件能标准化,农村的学校还是有优势的。

老文说:是啊,古人说,学生时代,要多识花木鸟兽,这点在农村方便。就是晨跑,在操场上跑不出在乡间土路上跑的味道。

老明说:那时学习的内容也没有现在深。

老文说:义务阶段是学通识,培养学习、思考以及情商水平,深的东西到学专业课时学。

老明说:其实有多少人能用到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呢?

老文说:大部分人从事的职业还是和所学的专业相关。

老明说:我们那一班学生没几个考出来的。

老文说:是啊。但认真学习培养的意识让我们能在社会上立足。

老明说:咱们那个学校,早就成了养鸡场了。

老文说:老板学习不啥样。

老明说:还是个打架王。

老文说:咋就没看到人家小时候就在自家房上的小阁楼里养兔子呢?这不后来成为村里第一个养殖大户。

老明说:那时看起来不过是养宠物。

老文说:养宠物也是学习。

老明说:游戏也是学习社会规矩。

老文说:课余时间活动、麦假秋假的农活培养了我们的劳动意识及能力。

老明说:看来教育的评估是很复杂的。

老文说:是的,要多方面结合评价,可当下唯分数。

老明说:这一次回来,桥头、塬下、塬上、路上说了这么多。

老文说:在学校不说么?

老明说:容易变成发牢骚会。

老文一笑,说:各行各业的人聚到一边容易这样。

老明说:天不早了,以后有时间再说。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1年9月4日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