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

 2021-09-05    admin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达到大治之景象,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样的繁华盛世是经常有的,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盛世”和清朝的“康乾盛世”。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回顾历史,学习古人治国理政之经验,是为了走好今天的路,治好今天中国之政治和社会。

怎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和富强?它有哪些重要因素决定呢?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条件决定。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也许它一贫如洗,没有半点资产积蓄。但是,只要这个人家能够克服一切个人恩怨,人人团结一致,并且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人心齐,泰山移”,一张白纸能画最美的图画。通过努力,这个家庭还是能够致富奔小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也许它一无所有,千疮百孔。但是,它要发展进步,百废待兴。只要有人才,有资源,加上人民思想解放,这个国家就一定能够振兴。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通过看历史这面镜子,我们就能知道,古人是如何复兴国家的。汉朝初年,国家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苏醒过来,以刘邦为首的政府最高领导者,迫切希望把国家振兴。他们从人民疾苦出发,提出了“轻敛薄赋”和“休养生息”的政策。由于政策好有利民生,因此汉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人口也得到增加。但是,要达到国家大治,却要等到刘邦之后,在第二三代子孙,汉文帝和汉景帝手中才能实现。

那么,“文景盛世”是如何达到的呢?当然,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通过付出巨大代价才得到的。这个答案如下:

首先,要有人才。贾谊和晁错是两个民间读书人,但他们有治国庇才。于是国家看中了他们,使他们从草民拓拔为“政府高管”,成为皇帝身边信赖的“政治红人”。作为朝中大夫和宰相,贾谊和晁错能够参与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从而为读书人施展政治才华找到了舞台。

在今天,由于社会生活更加复杂,致使政府管理离不开科学技术。没有文化人才理政,社会将会一筹莫展。这就为政府重视文化人才找到了更多的理由。然而,当今从中央到地方,竟有那么多的领导不重视文化人才。原来他们走的是亡国之路,国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其次,要有过硬的领导。国家要振兴,从中央到地方,做领导的一定要政治过硬,要党性过硬。他们要从民族大义出发,坚决扼制各种腐败行为。甘做人民公仆和孺子牛,能够放弃一己私利。做到公而忘私,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甚至牺牲个人生命。

在汉朝初年,各地诸侯王由于势力庞大,他们敢与朝廷对抗,他们抗税抗役,阻碍国家政策执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皇帝的子女兄弟亲戚,都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患难功臣。但为了国家发展,刘邦消灭了大部分的异姓王。而到汉景帝时,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又消灭了许多同姓王,或者消减他们的势力,把他们的财产充公。尽管这些谋反的同姓王都是汉景帝的手足兄弟。正如此,这就为国家施行经济社会改革铺平了道路。国家通过“减役薄赋”和“入粟拜爵”等发展政策,最终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由古人想到今人,现在许多领导早忘了人民利益,他们只顾自己升官发财,他们根本不懂治国理政的基本道理。国家如何复兴?这个途径是什么?然而古人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也。国家要走向富强,唯有先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这就是“民富而国安”的道理。在今天,这个道理应具体化为重视科教兴国。但是,就是这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不懂,他们做官的目的,不是为民谋利,而是如何从老百姓口袋中掠夺更多财富。老百姓饥寒交迫,官僚分子却大鱼大肉。他们不惭愧不羞耻。这就是“私而忘公”的现代人,他们不是要发展国家,而是要葬送国家。

古人治国能长治久安三百年,三百年后才有王者兴。今人治国风雨飘鹞,只历二三代人就支撑不住,大厦将倾。无论王公贵族,人人两腿发软,走路无力,至于治国初心早丢到云梦之乡。古人在建国初年,就能达到盛世,今人建国至百世不见治安,此为今不如古也,很值得国人长叹不已。

值得长叹者还有很多,如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在近百年来,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不惜抛头洒血,他们宁愿坐穿牢底,把尸骨长埋青山。然而,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原是一堆堆蛀虫和社鼠,因为新天地很快落入了腐败分子手中。正因此我们要长叹,为什么无数人的牺牲却不能坚定人们防腐拒变的决心,却不能使国人找到进取的力量。为什么先辈的付出不能使人民从衰败落伍中醒悟,不能阻止外国人骂“中国猪”和终止国人任人宰杀的命运。原来,这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不幸!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