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半年,小说获奖,我有三点想法

 2021-08-29    admin  

我在2017年2月24日开始提笔写东西,到今天已经七个月。七个月里我写下了约40万字。第一部小说《余生,放你在心上》在一个小说出版评比活动中获得三等奖,并获得出版资助。这给我了极大的鼓励,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沿着这条孤独的道路继续前行。

坚持写下去,努力不会被辜负

开始写作的前两个月,觉得自己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可以诉诸笔端,身边随手捻来都是素材。我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的感悟,挖掘自己的记忆,把一直以来积攒的想法全部倒了出来,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必须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地码字。

那个时候的我,也期待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出一本书。买了很多书,纸质的书,电子书,几乎堆满了我的书桌。理想每天都在激励着我,手边的书已经看不完,心里还想着再买几本别人推荐的书......

每天都有读书计划,文章也得写,感觉心里慌慌的,仿佛有太多情绪和焦虑涌在心头,只能通过在写作上获得别人的认可,才能缓解。

当时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友组成了互评组。每日写完文章后大家都去看,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意见,有何不足之处需要改进。那时我们不管再忙再累也要坚持每日更新,坚持每日给文友的文章写点评。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写出了几篇阅读量过万的所谓爆文,被广大公众号竞相转载。消息每天滴滴答答的涌出来,让我在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手机。

这就是我刚开始写作时的状态,充满了热情,觉得自己可以这样写一辈子。

几个月后,素材难以为继。

并不是没有想法,日常读书的时候,出去办事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冒出一个又一个点子。但等真的坐到电脑前,却发现这些零零星星的点子并不能汇集成文,太过零散难以成为紧凑的有主旨有深度的文章。

渐渐地,互评组的小伙伴们不再出现了,相约一起写下去的文友门,现在还在坚持写的寥寥无几。曾经说好要一起坚持日更,现在却变成了一个个沉寂的ID。

不要迷茫,你的故事总有人欣赏

没有谁能够坚持写鸡汤,也没有那么多干货能分享。我认真检查了我大脑中的记忆,能写的全写了,没有可以作为素材的东西了。或者说,记忆和潜意识中还留有的素材,不适合用当下的写作方式进行加工,必须换一种形式才能更好地呈现。

干脆写小说吧!

我开始挖掘自己的潜意识,根据记忆的指引思谋情节,从4月15日开始写下第一章,到6月15日左右,以每日大约2000字的速度写完了这部小说,共计10万6千字。

过程很孤独,因为阅读量很低,都是两位数。我常常调侃自己是在冷宫,用自娱自乐的精神写小说。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有几个文友开始追文,在我发布文章的第一时间阅读,讨论故事情节,还有人专门给我找错别字......

正是这些可爱的文友,支撑我完成了这部小说。

写的时候也有不少编辑拿走大纲去看,但因为种种原因均没有达成出版。有编辑告诉我,出版社要出的是畅销书,因为要考虑商业价值。我深知自己的小说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点老套,我想要突出的是在这个老套的故事中折射出的温暖和人性。于是安慰自己说,没关系,毕竟是第一部,不能出版也没关系......

我把小说放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出乎意料地有很多人喜欢。不少粉丝给我留言说喜欢这样温暖清新的文笔,有人说喜欢这样简单的描述,有人喜欢这个讲述真诚和宽容的故事。

我才知道,衡量文学作品并不只有“商业价值”这个标准,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品味和喜好,一部作品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只要有人喜欢,这就够了。

写作,是很平和的一件事

半年过去了,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不再逼迫自己日更。写作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让自己感觉太累的话很难坚持,必须毫无痕迹地融入生活方能持久。我开始慢慢的放任自己的写作状态,如果某一天因为太忙而不能更新我也不再焦虑,“明天写好啦!”

反正我不会放弃,写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的第二部小说《清风不相识》,在2017年7月3日写下第一章,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零二十天,我才写了8万5千字。有时候思路不畅,我不再逼迫自己必须写出来。要知道在写第一部的时候,我会逼迫自己必须写,哪怕写出来再删掉呢!现在我学会用铅笔在笔记本上一点一点的整理思路,告诉自己不着急,慢慢来。

我给自己划定了目标,这一个月只读这一本书。反复读,不许读第二本。我把电子书上排的密密麻麻的书全部删掉,只留下两本最近看的。

案头只有一本纸书,打开电子书,只有这两本书呈现在眼前,无形中缓解我的焦虑。“嗯,没关系。这么长时间只用看这两三本书,足够啦!”

这种心理暗示让我变得平和,不再像以前那样,慌慌乱乱地找不到出口。我也不再着急,因为我知道不管怎样我都会这样不紧不慢地写下去。

看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书,发现可以借鉴的都是坚持写作的态度,而关于写作本身,只能靠自己的耐心和悟性慢慢积累和摸索。

当你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想想“炸牡蛎”理论

写得多了,总有词穷的时候,有些时候思维很受限制。但作为一个写作者,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种时候,“讲故事”是很好的表达。

不知你听没听说过村上春树的“炸牡蛎理论”。村上春树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我喜欢看他的自传或者随笔。他很善于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并如实地呈献给读者,这是他的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读他的书会感觉跟他是心意相通的,“太巧了,我也是这种感受,可怎么我写不出来呢!”我常常会这么觉得。

在他的随笔《无比芜杂的心绪》中关于“何为自己”的描述,让我对于文字写作有醍醐灌顶之感。他借用一个读者的问题阐述这个观点。一个读者问:“在参加就职考试的时候,有一道考题是:请在四页稿纸内对自己进行描述。根本不可能做到嘛!请问村上老师,您会怎么回答?”

村上春树说:

诚如所言,几乎不可能用不足四页稿纸来描述自己,我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但用不足四页稿纸描述炸牡蛎却是可能的,那为何不试着描述一番炸牡蛎呢?通过你描述炸牡蛎,你与炸牡蛎的相互关系及距离感会自然得得到体现,这追根溯源也等于描述你自己。这就是我所谓的炸牡蛎理论。

当然了,炸肉饼,炸虾丸都可以。而所谓小说家,就是指能够无比详尽地描述全世界的炸牡蛎的人,从不去思考何为自己,我们只是不停地撰文描述炸牡蛎炸肉饼炸虾丸,并将这些事象与自己的距离和方向作为数据资料积累起来。

所以,当你不知道该如何表述,想想村上春树的炸牡蛎理论吧!无论从多微小的事情入手,从多奇怪的角度开始,只要你能坚持写下去,最终呈现都是你自己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

当你不知道如何写一个主题,就讲一个故事,哪怕跟这个主题只有一点点相关。

比如有人问村上春树爵士乐是一种什么形式的音乐,如果换成旁人通常会说:“你听上十几盘爵士乐的CD就会知道啦!”、“不如我给你一点爵士乐的带子吧”诸如此类的。而村上春树用写作者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讲了一个与爵士乐有关的故事。他不会告诉你究竟什么是爵士乐,如果想寻找答案,就从这个故事里寻找。

讲故事的人,只负责用自己的笔触精心的讲述一个个故事,不要妄下结论,结论应该通过故事本身慢慢地渗透到读者心里,这才是一个小说家应该做的事。文字的妙处就在于此。你可以将任何你喜欢的文字以你喜欢的方式排列组合,形成的就是与众不同的你的行文风格,表达的都是你独一无二的内心。

那么,通过描述炸牡蛎的方式来介绍你自己,有何不可呢?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