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芳华》中读懂人与人疏远的密码

 2021-08-29    admin  

冯小刚歇息了几年后,今年又携《芳华》归来。从12月15日开始上映以来,引来了无数的评论,有赞扬的,有骂的,褒贬不一,这几天被炒的热火朝天,都快要炸开了锅。单单从片名分析,是青春的,是女性的,是美丽的文艺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写一个角度,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完全可以了解到人与人疏远的密码。

 

其实,电影的主题就是还原曾经的生活场景:青春的你坐在课堂上,正在听老师的粉笔吱吱嘎嘎响个不停,你突然睡着了,任凭同桌怎么提醒都醒不来。最后老师的粉笔头还是落在了头上,你醒来。这几乎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所有人无法抹去的记忆,熟悉而温暖。每个人在观看的时候,也许都会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那是早已无法回去的遗憾,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永远都会怀念的岁月。

 

电影中,文工团解散的场景,让我们不由得就想起了中学时代的毕业期,多少人相互写留言册,送祝福,彼此留照片,生怕这一生再也见不着,就像在生离死别一样。多年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毕业后就再也见不到了,有一些人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许多人为了生计散落在天南海北。

 

影片中“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话把何小萍和刘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善良的人。在集体主义的大背景下,文工团所有的人中只有何小萍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其他人早已离他而去。因为三观早已不同,最后必然导致离弃;因为信念一致,最终走在一起。原著的作者严歌苓本来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对世事的洞察,人性的判定都是相当准确的。

许多年后,萧穗子变成了著名记者,林丁丁嫁给了华侨,陈灿摇身一变成了地产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而刘峰断了一只手之后,变成了一个从事书籍运输的小贩,车子还被城管没收了,自己没钱交罚款。在这样的场景中,在这样的人生角色转换中,刘峰势必会和他曾经的这些人不再来往,这是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必然疏远,这也是重要的密码之一。

 

更重要的密码在于,大伙儿散开后,去了不同的城市,因为地理意义上的遥远,势必造成平常联系少,最终疏远了;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业务上没有往来,平时的联系变的越来越少,最终造成了疏远;结婚后,各种生活的琐碎事情,让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忙的不可开交,忘记了许多东西,实际是顾不过来,最终联系越来越少,造成了必然的疏远。

 

有人说,这都是借口,实际这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散落在天涯海角的人,心里想着要去看,看是为了生活,手头紧张,没有时间,只能把见面的时间调整了,最终没有实现见面。记得有句很鸡汤的话叫“最远的距离不是路程的距离,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这应该是给那些衣食无忧,并且有充足时间的人写的,而不是给每一位普通人写的。只有有钱有时间,想这么干就怎么干的,肯定能实现很多。现实就是这样,这一切琐碎的事情,造成了疏远的必然结果。

 

这部片子也进一步从细节阐述了人的不可回归性,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从小说的角度,这是非常成功的。从电影的叙述角度出发,青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流离失所,所有的人都坐着时间的列车向墓地奔跑。这是最终从疏远,到失散的必然结局,也是生命不可逆转的密码!

 

亲爱的朋友们,趁着我们还年轻,就让我们能不疏远就不疏远吧!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