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admin
每当我看见农贸市场上精致的竹编织品时,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老家的竹编世界里。
老家--—大树坝,是树的世界,更是竹子的世界。木竹,箭竹,满山遍野,居家处以水竹,瓷竹常见。“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这是文人的追求境界。在这里“居不可无竹”,竹是家中器具不可少的生活容器和摆件材料。
每当下雨,爸爸就会披着蓑衣去竹林砍竹子,编织用具。我也会打着伞,随同他去砍竹子。竹林在雨的洗涤中绿得发亮,直逼人的眼睛,有点目眩呢。我跟着爸爸在竹林里穿梭着,学着他的样子,摸摸这根向上看看,摇一摇,摸摸那根向上看看,摇一摇,把每根竹子仔细端详。中意的,一刀下去,竹子浑身震颤,晶莹的水珠籁籁落下,似千万颗晶莹的珍珠泼洒。爸爸边砍边说:“选择编织用的竹子要大,端正修长,竹节间隔长,竹皮光滑泛青光,这是老竹子,韧性好,不易断。一年两年生的竹,竹皮看起来粗糙,青中泛蓝,表面似有一层霜灰,这是嫩竹子,肉厚而脆,没有实用价值。”在爸爸的教导下,我跃跃欲试,帮着挑选竹林中的精品,刀砍竹的砰砰声悦着我的心房,尽管竹子上的露珠泼散如雨,地上草丛露水沾衣,湿透鞋袜,心里仍乐开花呢。
把竹子扛回家,爸爸便在阳台上找一块地方破竹,竹在他手里十分乘巧,刀似乎长有眼睛,不大一会儿,一根粗大的竹子,便被爸爸的神刀平分成若干等分,每一根蔑条是那样均称。随后精细起篾,(把已破好的篾条分层)一般为三层,首先除去里层。这里层剥离的蔑条是无用的,但可以用作走夜路的火把。剩下的分离成两层。左手拿被分离的篾条,右手持篾刀,一会儿用刀背,一会儿用刀刃,游走其间,分离的蔑条从大拇指和食指相合的‘指端中源源不断的涌出,爸爸紧盯着前进的青黄两篾,神精安详,似在欣赏自己的杰作,享受一首分篾的歌谣。
篾条分离后,还要回篾,就象用刨子刨光木板一样。把分离好的蔑条一端放在膝盖上从刀刃下均匀的拉到另一端,这样蔑条光滑,润泽,编织不伤手。
我们在爸爸的工作间来回穿梭,捡竹膜,竹子的清香直扑鼻尖,凉凉的,甜甜的。把捡到的竹膜小心翼翼的扑平,夹在书中,用来做牧笛的笛膜。有时也学爸爸模样,用镰刀破锯掉的废竹子。刀在我们手里是那样沉重,竹子也变得桀骜不驯,稍不留神,竹签刺人手中,刀刃会割伤手指。这些都不能阻止心中那份渴望,沉浸在自己的编织梦里……
爸爸是破篾高手,一顿饭的工夫,一堆青篾条,一堆黄篾条就在他粗糙的手中诞生。他会精心地把它们一圈圈盘起来,挂在高处,‘备雨天,编织用。
爸爸也是编织高手。编织一项器物,篾条要求颇多,就像绣鞋垫一样,花线色泽不一,配线不同,绣针走势不同,鞋垫的花形不同。竹编亦然,器物的精巧与粗劣,与蔑条的搭配有关,与编织手法有关。同一种器物,选择篾条方式不同,呈现的结果不相同的。爸爸总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创编出各种款式。篾条在爸爸的手下变得柔顺,谦恭,上下飞舞,左右跳转,压,挤,扭转,穿插,它们灵魂在爸爸的意识里行走,在手指中运生。一天两天或者多天一件新的竹制品诞生,精致外观,黄绿主调,淡淡的竹香,让人爱不释手。每一件作品完工,爸爸则默默翻转把玩,似乎在欣赏一件古董。那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自豪感。
我们这些小孩在竹编世界的薰陶下,学会了帮大人砍编织有的竹子,也会编织许多器物,撮箕,筛子,背篓,牛羊嘴笼,还会打牛缰绳……
村子交通闭塞,自给自足,家用的大多数东西都是竹制品,这些东西通过农人灵巧的双手编织而成,大方、美观、经济实用。有时也会靠竹编挣点油盐钱。那个年代故乡的竹子在农人的智慧里发挥着他的独特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里东西多被工业物品代替,竹编制品似乎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竹编的情愫仍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缱绻……
作者简介:冯琼,女,1980年出生,祖籍四川南江,本科。现居陕西省汉中市,从事幼教工作。业余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对宋词情有独钟,涂写散文,现代诗歌;喜欢玩石,画画儿,弹琴唱歌,习练太极拳。时刻追求开心向上,童心雅趣。
原文链接:竹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