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admin
我的母亲 第五章 爱的奉献 (题记:本章回忆叙述了母亲与父亲一道,以大带小,拉扯大了5位父辈姊妹,养育了5位儿女,带大6个后辈子孙的史实。并对父母亲后代从事工作做了一一介绍,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通过回忆我们这个普通家庭的发展变化,既反映了家庭血脉的传承与演变,也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细胞与缩影。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家庭梦想即“学有所上、住有所居、业有所成”的时代主题。)
第五章 爱的奉献王福荣 拉扯大了5位父辈姊妹。 父辈大家庭中,除了父亲、姑外,其中有4个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家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军属之家。我婆自眼睛看不到以后,我爷可以说是个地道的种地把式。挣钱、用钱、料理家务等主要靠父亲、母亲操持。他们以大带小,不仅供养两个爹读完了中学毕业,还分别为3个爹精心操办,结婚成家。这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家庭发展演变的传统美德。
父辈5兄弟合影 先说说我那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姑吧。据母亲介绍:我姑双眼皮大眼睛,白晳透红的脸庞,描条的身材,中等偏上的个头,留一幅美丽的长发。比母亲小3岁,她好似雨过天晴后在天空中的一道彩虹,美丽而又短暂地从人间中消失。我在写这段家史时,询问多人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可怜我那薄命的姑啊,你生不逢时,走得像彩虹一样快,来去匆匆,连一个名子都没给我们留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没到伤心时”。不知怎的,文章写至此时,我的泪潸然而下。姑姑出生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因家里穷,我婆的妹子杨家在当地是一个小地方主家庭。在我爷、婆的包办下,也许是为了一家人的生存需要吧,把姑嫁给了恒口杨家营村。虽然姑夫家事好,一年有几十亩田地的稞租收入,但是,姑夫长相实在吓人,不仅是长着一脸麻子,而且还是一个瘸子。她的婚姻决定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听母亲说:姑每一次回来,总不愿意回去,可是,我爷、婆又要吵叨、话派,她只能与我母亲说说心里话,倾诉一翻痛苦的心事,看看弟侄们,最终,也只能伤心流泪的回去。母亲与姑一起生活了10多年,俩人情同姐妹,每次回来,她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倾诉不完的衷肠。母亲每每回忆起此事,十分地惋惜,那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却染上劳病,久治不愈,英年早逝。成为母亲一生中回忆的倩影。
再说说我那苦命的二爹。二爹名叫王玉录,比父亲小2岁,享年83岁,有2儿2女。他性格耿直,吃苦耐劳,重情重义,但是,命运坎坷。解放前,给地方家做长工,后当壮丁,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罪。曾被大同民国保公所拘押,被怀疑是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险遭枪毙。解放后,1950年,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由于敌机狂轰乱炸,二爹的双耳在战场上被震聋了。从部队复员回家以后,他把全部复员费,一部分用作给全家每人缝了一套新衣服,又把剩下的钱全部用在了修建老家4间1垡新房上。他亲自提杵打墙,新房建好后,就参加修建西安-万源公路,落户在石泉县银桥街。20世纪70、80年代,二爹一家生活困难,父母亲非常牵挂,一有时间,父亲亲自上门看望,尽力接济他们的生活。有一年,四爹出钱,还派我和幺婶去银桥,把原来的草房拆了以后,重新换上牛毛毡,缓解房屋漏雨问题。90年代以后,弟妹们都已长大,生活条件改善了,可是,二爹却早已离开人世。
左边前后是二爹的孙女、孙儿,右边前后是三爹孙女、孙儿 三爹王玉杰,解放前,参加安康县自卫团。解放后,投诚起义,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部队转业到青海石油管理局冷湖油田钻井队工作。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退了职,回到了老家。在参加西安-万源公路建设中,与二爹一道,落户在石泉县银桥街。三婶刘志凤,娘家住大同街后刘家村,当年,母亲托村支书王金华做媒,并为其结婚置办聘礼、生活用品、婚宴等,把三婶从刘家接到了王家,后随三爹到石泉县银桥街落户,有1儿2女。
三婶刘志凤与孙儿、孙女合影 四爹王玉东,心系老家,情系亲友,深受我们的尊敬和爱戴。原安康县永红中学毕业。从学校报考并被录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从部队转业分配到青海石油管理局冷湖油田车队工作,曾任司机、教导员等职务。现已退休,定居在甘肃省敦煌青海冷湖石油管理总公司基地。四婶王远存,娘家住大同安台庙村(现为安康富强机场),也是母亲通过大姐、姐夫、二姨的介绍,托人做媒,在老家为其操办婚姻大事,50年代初接到王湾。曾经与爷、幺爹、父母、姐哥在一起生活了5、6年,建立了深厚的生活感情。后随四爹到青海冷湖油田做临时工,有3女1儿,定居敦煌,2004年四婶因病逝世。尽管四爹在油田工作工资高、待遇好,但是,也有4个子女需要抚养。无论对我们大家庭,还是对亲戚六眷,只要谁家遇到了难处,他总是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四爹王玉东与两女儿合影 幺爹王玉新,是母亲协手带养长大成人(后章再述)。永红中学毕业以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在新生、老湾、新风等村从事小学教师、校长工作。现已退休20余年,居住在大同镇老湾村2组。幺婶毛明珍,娘家住大同毛家村。我刚醒事的时候,母亲通过原安康地区缫丝一厂一个远方亲戚介绍,还带我到幺婶娘家看望幺婶的母亲(我喊姨娘),母亲与父亲一道,为幺爹结婚置办聘礼、布置婚房、置办酒席等,把幺婶从毛家接到王家,有2女2儿。与我们共同生活了5、6年。
幺爹王玉新与孙女及家人留影 养育大了5位儿女。 大姐王福连,只读小学三年级。据说是父亲重男经女,不让大姐读书上学,一个是三哥小的时候爱哭又无人带领;另一个是,为了支持供养幺爹上学。姐夫赵兴绪,现居住在恒口示范区双椿村。有3儿2女。大外甥赵甲龙,安大毕业,现在安康市直部门任职,甥媳兰红茵,网店个体经营者。甥孙,赵生,现在安康市高新区某管理处工作。现居住在安康高新区;二外甥赵甲胜,高中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考入军校提干,转业后分配到汉阴县技术监督局。辞职后,随爱人到北京创业,经营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甥媳,宋研娟,现在北京某医院护士。有1女1儿,甥孙女赵雨濛,在北京演艺学院表演系大二学生;甥孙,赵玥明,北京某学校二年级学生。现定居北京朝阳区;
前排左二为大姐王福连与亲戚合影 三外甥赵甲全,在北京某房产公司曾任安全员、副处长。辞职后,在内蒙古赤峰市兴办敖汉农场,从事生态农业、文冠果育苗种植等,挂靠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北京文冠果研究所,还在雄安新区发展文冠果等生态公园项目。甥媳,吕卫红,公司财务经理。有1女1儿,甥孙女赵远箐,北京某培训机构英语教师,甥孙,赵宁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一学生。现定居北京朝阳区;大外甥女赵甲娥,因病去逝。留有三个甥孙:大甥孙,李宁,现在双椿村护理其外爷(我的姐夫);二甥孙,李松,现在河北邯郸承包温室大棚,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经营。孙媳,张静,在家带小孩。有2重孙。大重孙,李锦文,上小学一年级;小重孙,李锦南,上幼儿园。现居住安康高新区;三甥孙,李宏,在河北石家庄某装饰公司,做电工。小外甥女赵琪,在北京某建筑公司预算员,甥女婿,刘成,在北京随其父亲从事房地产结构工程管理工作。甥孙,刘颖达,北京某校高三学生,今年参加高考。现定居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
二排中为大姐王福连、姐夫赵星绪与其全家人合影 大哥王福根,安康农校毕业,生前在紫阳县原毛坝区农技站长。1977年5月,因患肝硬化逝世,享年33岁。大哥的逝世,对母亲是继我舅出事以后又一次重大的打击,其中有很多年,母亲精神恍惚,视力模糊。可以说,为思念我们的好大哥流干了眼泪。大嫂荆家群,曾在大同老湾、新生,恒口河东等学校教书任教。大哥的逝世,对大嫂是致命性地打击,她性格耿直坚强,为人外冷内热,痴心不改,把毕生精力倾注在培养俩侄女读书学习上。大侄女王晨,在汉滨区某小学教书任教,女婿张峰涛,在汉滨区委某部门任职。外孙女张二木,现在西安交通大学大五学生。现居住安康;
侄女王晨、女婿及女儿合影 二侄女王春,现在咸阳某公司成品车间主任,女婿李乐,原在咸阳某公司采购员,现已提前离职。侄外孙李森,现就读南京理工大学大三学生。现定居咸阳。大嫂也是母亲请九爹做媒,按农村风俗筹办婚礼,把大嫂接到家的。
侄女王春、女婿及儿子合影 二哥王福龙,退休前任汉滨区恒口物质站经理,现居住安康。二嫂赵真秀,娘家在瀛湖镇南西沟村,也是母亲通过老屋嫂子(引弟姐)、姐夫赵兴绪等介绍,当时正值“三线”建设时期,母亲尽其所有,支持姨夫家的生活。接二嫂的时候婚礼办的很热闹,前后用了2天时间。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在老湾村算是非常排场隆重的。二嫂陪嫁4、5台,压箱东西装得也多,日用生活用品齐全,核桃、板栗、玉米花、红苕糖等应有尽有。
二排右三、右四为二哥二嫂与家人及亲戚合影 有2儿1女,大侄王锋,大专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分配到汉滨区原物资局工作。现在汉滨区经营某种子公司。侄媳伍啟梅,从安康军区服务社提前退休。侄孙王堂,安康中学毕业后,现就读大连艺术学院大二学生。侄女王菊,曾在安康地区缫丝一厂、二厂工作,辞职后,与女婿唐富华在安康高新区经营某建材公司。侄孙女唐露,咸阳会计学校毕业后,现就读泰国某大学研究生。侄儿王青,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分配到汉滨区某镇武装部工作。现在北京某建筑公司从事工程后勤管理工作。侄媳王连群,原汉滨区缫丝厂职工,离职后,到北京朝阳区某装饰公司做会计、资料管理工作。侄孙女王伊琳,安康中学毕业,今年参加高考。
二哥二嫂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合影 三哥王福生,高中毕业后,在老湾小学当民办教师,后考入安康第二师范学习毕业。在老湾、新生学校教书任教,现已退休。现与儿子居住在广东深圳。三嫂张图珍,娘家在高新区张岭村,也是母亲通过坤珍姑联系介绍,玉勤爹从中撮合,父母哥嫂共同操办,把三嫂接进家门,有1女1儿。
三哥三嫂与孙子王相宇合影 女儿王娟,安康师范大专毕业后,现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公司区域经理,侄女婿陈永维在北京从事建筑工程,侄外孙陈尚同,6岁,在北京某幼儿园大班读书,现定居北京市朝阳区;儿子王雷,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深圳某公司就职,侄媳马清滢,与侄儿在一个单位上班,有2子。王相宇5岁,在幼儿园大班读书,马相全3岁,在幼儿园小班读书。现定居广东深圳。 我王福荣,安康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岚皋县等多部门工作、任职。爱人卢艳丽,在岚皋县某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我们虽然是自谈结婚,但是,父母对我们的婚事一直挂在心上。我们在岚皋县城关镇办理了结婚登记。那时候,母亲81岁,父亲82岁,她们还为我们在老家准备了新房、备了酒席,招待了本家的亲戚朋友,了却了父母亲最后一桩心愿。女儿王舒,北京建设大学毕业后,现在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在北京某科技公司上班,居住北京大兴区。
王福荣一家合影 带大了6个后辈子女。 在大家庭中,幺婶接到家后,为支持幺婶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母亲帮助带大了堂妹王福艳。分家后,在小家庭中,母亲还带大了3个孙子(王锋、王青、王雷);2个孙女(王菊、王娟)。那时候条件艰苦,母亲从每个孩子出生开始,一天要做三、四顿饭,帮助做小孩衣服、换洗尿布、接待前来看望恭贺的亲戚朋友。每个孩子从出生起,母亲总是忙的团团转,但她心里也是乐滋滋的。小孩满月后,从坐窝窝到坐车车,从学步走路到上学前,端屎端尿,喂水喂饭,天天如此,还操持着一家人每天的一日三餐生活等。
母亲的重孙 母亲就是这样,从拉扯父辈们的兄弟姊妹,到养育自己儿女,从供养我们上学,到结婚成家,再到带养侄女、孙子、孙女,她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她最钟爱的家庭。可以告慰母亲的是,您的后辈们正赶上了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代,遇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政策。实现了“学有所上、住有所居、业有所成”的愿望。不仅把各自小家庭打理的甜蜜幸福,和谐美满,而且为祖国大家庭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贡献力量和智慧。每个人依靠各自的努力奋斗,已奔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成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有的已奔赴在东南亚国家洽谈技术与项目合作;有的在创业当老板,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有的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桃李芬芳;有的在做公务员,成为基层的领导干部;有的在国外留学、有的在上大学、有的正在备战高考,还有的在幼儿园唱歌跳舞、牙牙学语…… 可以告慰母亲,您的后辈人脉兴旺,枝繁叶茂,您现在已当上了老祖宗。这既是您血脉香火的传承与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的细胞和缩影。您要是知道如今我们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以及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变化,您一定会赞不绝口,心花怒放,含笑九泉。
1994年春节,父母亲与部分子女及后辈们的合影 您一定会竖起拇指的高兴和感叹!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正如毛泽东[1]《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伟大祖国正展现出[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的伟大历史变化! 请继续关注《我的母亲》第六章:风范永存。 引注: 1.引自《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于1963年创作的一首词中的句子。 2.引自《念奴娇·鸟儿问答》,是毛泽东创作于1965年秋的句子。 作者: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档案史志局
原文链接:我的母亲 第五章 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