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admin
寒山泪
文/吴琼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一首安安静静的躺在古诗中的七绝,讲的是寂寞萧瑟的内容,却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便是唐代诗人张继著名的诗句《枫桥夜泊》。张继可以说是大唐谜一样的诗人,如果没有这首《枫桥夜泊》,我们可能都不会知道张继是谁。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有人说他是湖北襄州人,可生平事迹却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便是这首《枫桥夜泊》。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有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全诗除了“对愁眠”之外都是刻意绘景,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种种景象的描绘,把诗人眼中所见和耳中所闻一样一样的罗列在一起,间接而自然的将心中的寂寞和郁结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运思细密,绘声绘色。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枫桥夜泊》扩大了枫桥和寒山寺两处名胜的名声和影响。枫桥、寒山寺本非规模宏大、声名显赫的胜景,却因《枫桥夜泊》而名声大显。从唐代一直持续到当下,由文学扩展到绘画、音乐,其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近代以来不断有著名画家通过画笔重现《枫桥夜泊》诗的意境,作《枫桥夜泊图》。张继死后,其托孤挚友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中写道:“独继先贤传,谁刊有道碑。故园荒岘曲,旅榇寄天涯。”直接点出张继的故乡是“故园荒岘曲”。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张继死后葬在了哪里,也许他的离去就像他活着时一样,是一个美丽的谜。
原文链接:寒山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