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至

 2021-12-06    admin

  冬之至

  文/吴琼

  睿智的先贤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在这二十四个节气当中,最重要的当属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这一天在周朝的历史上曾被定为新年的伊始,即便是后来几经历史变迁,节日更迭,我们的老祖宗们仍旧给我们留下了“冬至大如年”的这样一种说法。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这里的“至”如果简洁明了的理解可以译为一年当中的一种极致。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中国人是最擅长追远的,“慎终追远。” “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日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生平素念,愿闲衡庐,先朝追远之恩,早见荣齿。”虔诚的祭祀表达对先人的一种追念,克己修身养性表达对先贤的一种崇敬,对于冬至这样重要的日子来讲同样如此。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所以,我们充满了智慧的先贤们也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多的冬至养生之法。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之至,一年之至,我们今天注重冬至,并不仅仅因为这个节气的本身,更是一种追远,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延续与传承。

  

  • 夏日的声音
  • 谷雨
  • 纯真的回忆

原文链接:冬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