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 admin
窗
文/吴琼
卞之琳在他的著名短诗《断章》中有这样的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窗在字面上的解释是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也是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不曾离开过的东西,只要有生命体居住、工作以及进行其他活动的地方,必然会有窗子。从实际功能上来讲,窗子本身的存在就是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必需品;从视觉效果上来讲,一扇美观别致的窗子能够体现出主人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底蕴;而人们又时常喜欢站在窗前向外望去,有时并不是在看外面的风景,而是在想着自己的心事。所以,窗又成了诗人们笔下最常见的朦胧意象。
倘若时间能够倒流,让我们有一个机会穿越回古代,那么我想那时的窗一定又是另有一番韵味的。最早的窗只是在墙上开个通风透光的空洞。很快人类想到利用天然或人工的纤维材料作为遮挡,以保证在透光的同时又能挡风遮雨。古代早期常采用动物的毛皮或植物纤维编织成窗扇,随后东方开始采用纸或织物,而西方采用玻璃作为窗的主要材料。古人将窗称之为牖,也叫轩。《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为朝北开的窗户。向,北出牖也。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穿壁以木为交窗也。轩是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窗之义为引申。唐代刘方平有两首关于描写窗子的七绝最有意境,在《月夜中》有这样的诗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无论是时间的流转还是季节的变化,窗子都是一个先行的使者,深更、月色、北斗星透过窗子扣动人心,春暖虫苏的时节,又是窗子最先告诉了主人。《春怨》中又有这样的描绘:“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因为春已晚,又渐黄昏,本就是一个令人惆怅的时间,又加上金屋无人、空庭寂寞,以至于满是泪痕,而唯有窗能够知晓这一切,也只有窗在不离不弃的陪着自己,满腹的哀伤无处宣泄,这个窗便成了唯一的一个突破口。
而在我们的内心中,其实也有着一扇窗,这扇窗会随着条件反射关闭或者开启。当我们遇到至交好友,必然会敞开心扉,窗也就打开了;当我们对某些人和事有所戒备的时候,内心有所保留,那扇窗自然也就闭合了。有人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你会看到远方更美丽的风景!
原文链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