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7 admin
生命,向美的境地漂流
陈奕纯
写写画画,画画写写,四十个春秋转瞬即逝。
回望岁月的那一头,一个瘦小的少年,在珠江边看木棉盛开,看玉兰绽放,看椿树风中雨中立在村头嘹望着人去人归,看树叶般的孤舟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一色的远方这是那少年眼中的画、梦中的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他在这里倾听天地的大言,欣赏自然的大美,那情,那景,那人,那物披挂着丝丝缕缕烟云般的乡愁,就那么,如种子一样潜落入少年的心底,它落地生根了。
于是,一脉微薄的生命之水,犹如山涧里一条细弱的泉流,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他向着追寻人间美与爱的方向狂放地漂流,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四十年的行走,四十年的探索,四十年苦役般的劳作,一个昔日梦幻少年变为今天人到中年的我。我把人生最好的华年都全部地奉献给了艺术追索,四十年血汗心智的扛磨凝聚,我用色彩呈现着人间的大美。从故土的花草树木,到祖国的河海山川,从一丝丝、一点点的色彩,到一毫米、一厘米的铺展幻化,描绘出千百幅画卷。我把盛开在南中国报春的木棉,画成如火如茶的壮美画卷,它走进全国人大,展示大地之声、幸福美好;我描绘花中魁首牡丹图,万朵牡丹,花开如潮,争奇斗艳,绽放在巨幅工笔图卷里,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展现国色天香的华美气象;我把赋有玉之质、兰之香的玉兰花,千朵万朵,描绘在数百平尺的长卷里,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昭示着华夏大地晨光初照,乾坤朗朗!
当天地间的大美,世间映入眼帘的大爱,如春潮涌动,如涛如澜,浩荡而来,冲撞我心的堤岸,有限的画卷容纳不了,描绘不尽,需要在更宏大更广阔的背景,做深邃悠远的叙说,我便求助于文字,于是,我放下画笔进行散文创作。我写了一篇篇的散文,这些迸发着我灼热激情的文字,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叙述方式,以真诚的情怀,赢得了读者和业内行家们的认可与青睐。它们登上了大报大刊的版面,编进了学生的阅读教材,还荣获了诸多重要的奖项。这些以文坛大师和古今先贤们命名的大奖,使我的文学创作与郭沫若、冰心、老舍、徐霞客等众多寥若晨星的大家联系在一起,让我感到无比的欣幸。
绘画和散文创作上的收获,让我有了画家和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于是,我成了画家中的散文家,散文家中的画家。可幸的是,身逢太平盛世,华夏大地之艺术田园,百花报春,万花竞放,犹如我一样,饱蘸深情,用画笔用文字来讴歌时代、礼赞生活的艺术家们,一天天多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我常常从同行们的笔墨间感受千湖浩荡、万马奔腾的豪迈气息。画家中的散文家,在两个艺术天地里追索耕耘,为艺术的仓廪奉献出独特质地的艺术作品,引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于是,散文艺术创作与绘画艺术创作的神秘关联,也就成为人们解析探寻的热点话题。
去年6月,"散文与美术,开拓文学新空间——中国散文学会泉城之夏散文论坛"在济南历下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八十位作家、书画家汇聚于此,研究散文与绘画创作。在这个人文气息和历史积淀浓厚的名城,报到的时候东道主发给我们每人一本《济南的味道》,书中描写济南的泉、湖、河、城、人文、历史等诸多大美景象,不停地诱惑着我们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客人。有画家在讲述最有名的泉城之画,元代诗人、书画大家赵孟频所绘的《鹊华秋色图》;有作家在思慕漱玉泉边那个美人倩影,惦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更多人期望去大明湖寻找古今风流名士,去济南城的角落里寻找李白、杜甫、曾巩、辛弃疾、老舍、胡适、柳亚子留下的影迹,去英雄山登高远眺,呼吸英雄气息。可当我们进入散文与绘画创作的探讨,身外的一切都渐渐走远了,几天里虽然没能够去观赏济南美景,但大家的心情却十分愉悦。我发现,大家似乎一下子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艺术家,在对美的审视与表述上,坚韧的探索和拓荒精神;看到有那么多的同行,在苦心地经营着艺术,彼此观望内心的好山好水,是那样的迷人!这个时候,一些生活中的芜杂从脑海中倏然消失,心魂变得越来越纯净澄澈,感觉生活与艺术是如此的美好!这远比观赏现实中的美景还要让人振奋,因为大家在共同寻找与天地人心对话的更好的通途。
大家探讨画家散文,各有见地。什么是"画家散文"?首先作者必须是画家,而且是要有相当造诣、独特见解的画家所创作的散文,才能称为"画家散文"。我认为比较典型的——第一种是成功地将绘画技巧转化成了文学语言,这些绘画当中的技巧和美学思想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一种美的发现、美的创新以及情的宣泄,是在水墨中顿悟人生;第二种是得益于绘画的长久滋养,善于运用意象营造这个手段,不断创新,不走一般散文的套路,而是特别注重内在的感觉和诗化的抒情;第三种是介于第一种与第二种之间,再增加些作者创作画作的典型事件,使之成为不可复制的情感文本。书画同源,书法亦然。"画家散文",并非从以往固有的中国书画史论上摘取只言片语,一知半解地套上去那么简单。因此,写什么?怎么写?你写出了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又困惑着每个作家、书画家。
原文链接:生命,向美的境地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