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admin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是一位横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巨匠,2007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赞她为“女性经验史诗的抒写者,以怀疑、激情和远见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莱辛一生著述甚丰,以二十多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闻名于世,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她的主要作品《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又来了,爱情》《天黑前的夏天》等多部长篇小说早已翻译成中文出版,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实际上,短篇小说也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数量多,而且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早在2002年,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旗下的弗拉明哥(Flamingo)出版公司就曾出版过她的短篇小说选集,分上下册,收入她横跨四十年短篇小说创作的名篇佳构。上册以她的经典短篇《到十九号房间去》为题,收入十九篇作品,已有定评的经典小说如《恋爱的习惯》《另外那个女人》《楼顶上的女人》《到十九号房间去》等都收入了这个集子;下册题为《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收小说十九篇,《一位老妇人和她的猫》等名篇尽数收入。可以说,这是比较全面反映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较为完备的一个选本。2013年11月17日,多丽丝·莱辛走完了她九十四年辉煌而艰难的人生,她的逝世不仅在英美等国家引起巨大反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我国媒体也对她的逝世进行了充分报道,不少报纸的书评版发表多丽丝·莱辛作品的书评。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时说:“可以说,多丽丝·莱辛就像是沃尔特·惠特曼吹嘘自己那样:‘我是广阔无边的,我包容着万事万物。’对许多人来说,莱辛是二十世纪文学革命性的女性主义的声音——尽管她强力地抵制这样的分门别类。而对别的一些人来说,莱辛是一个‘太空小说’预言家,使用异想天开的手法和语汇解决人类进化和环境问题。”欧茨不仅对她的长篇小说推崇备至,还特别提到对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的喜爱。她说:“她众多的长篇小说中,我最喜爱的是《金色笔记》;她许许多多美妙无比的短篇小说中,我最喜爱的是她最著名的——《到十九号房间去》。”
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国内虽然有零星的翻译和介绍,但不系统,不全面。于是,2015年我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弗拉明哥出版公司的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选集,希望能全面引进介绍,承蒙厚爱,从而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我翻译了这个集子的上册《到十九号房间去》,下册《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由著名翻译家、上海大学教授裘因翻译。(点击上图即为购买页面)简单说说这本书的一些作品吧。上文提到的那些经典名篇原来就有人译过,评论也不算少,这里就不再饶舌了,只说几篇我个人比较偏爱,大家可能不怎么熟悉的作品。《目击证人》中的男主人公布鲁克先生是个小人物,属于在单位里可有可无之人。他费尽心机想引起同事的注意,却无人愿意多看他一眼。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目击”了一幕他最不该“目击”到的场面——老板和女职员调情,最后倒霉的不是无良老板和女职员,而是这位“目击证人”:他不得不灰溜溜地走人。这是他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的悲剧,在英国如此,在中国恐怕也如此。作品很幽默,也有些苦涩。两个年逾花甲的老头子,在瑞士一家旅馆里为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争风吃醋,斗智斗勇,到头来却发现,两人都曾有过在这家旅馆和一个女人春风一度的经历。这就是《女人》,写得真的很幽默,读完似乎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思索的东西。不多,但是有。《他》似乎有些一言难尽,莱辛的很多作品都倡导女权主义、女性独立,但真正独立似乎是很艰难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让丈夫回到自己身边,或者说她不得不回到丈夫的身边。作品似乎告诉我们,女性独立,谈何容易?读上面三个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莱辛那独特的幽默风格,也可以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关于女性的、人性的、社会的、环境的……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莱辛更多关注的还是爱情、婚姻、家庭,以及女性,尤其是女性地位。《酒》和《二十年》都是爱情小说,都是爱之深才恨之切的那种让人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爱情故事。有些伤感,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只不过我们许多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要恨死的那个人”在我们的记忆中模糊了,淡忘了,变成了可以作为笑谈的一段陈年往事。二十年后还要把那个人恨得要死,那是什么样的爱啊?!《最终,我是如何丢掉了我的心》是篇爱情小说,却有些残忍。当一个人被爱情伤害,把心挖出来,看看那鲜血淋漓的惨状,看看那累累的伤痕,不忍看,终难忘,把心丢掉,轻装前行,没有他法,这是女主人公“我”唯一的选择。惨了点儿,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想要自己的房间,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天地,哪怕是陋室一间。读了莱辛的《一个房间》,会不会想到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呢?这一篇,若不是收到了小说集里面,我一定认为它是一篇散文,很抒情的散文。人物,似乎就是作者本人,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怎么看都不像是小说。小说散文化,似乎是英语小说的一个倾向?《英格兰对英格兰》的英文原题为“England versus England”。其实,我很不愿意翻译成这个题目,苦思冥想很久,江郎才尽,只好照字面直译,效果真的像是一场球赛,某某队对某某队。不过,小说的确表现的是英国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对抗。故事中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靠聪明勤奋考上了英国最高学府,是光宗耀祖的事,但也给他带来无限烦恼,阶级差异使得他上不上,下不下,回到家里寻求精神的平静,却发现精神的家园没有了,回不去了;回牛津那座象牙塔,似乎那也不是他的天地,往前看,一个文科生,前途渺茫,事事都不如人……很有点我当年从农村考上大学,荣耀与自卑集于一身,这一矛盾体一直跟随我到年过半百。莱辛的作品很好看,却不好译。翻译《天堂里上帝的眼睛》可谓吃尽了苦头。这篇作品反映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在德国所见所闻的德国人对英国人或明或暗的敌视。描写十分生动,许多情节触目惊心。读的时候很欣赏,然而译的时候,就不那么赏心悦目了。文中大量复杂的长句子、分裂句,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刚开始试译了几次,都不顺手,只好搁下来,过些时日再译,仍不顺手,只好放到了最后才翻译。即使如此,第一稿也不算成功,修改时发现很多地方理解得不到位,甚至是错的,只好推翻重译。几经修改,才译成现在的模样。还是个“丑媳妇”,但必须“见公婆”了,再不“见”交稿就太晚了。其他作品也往往是交稿后发现不满意,一改再改,希望能拿出一个让读者满意的译本,但因译者水平所限,错讹之处仍在所难免,诚恳欢迎读者对拙译多提意见,译者一概表示感谢。2019年10月22日是多丽丝·莱辛一百周年诞辰,英国在东英吉利大学英国文学翻译中心举行了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予以隆重纪念。各国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新的多丽丝·莱辛研究热潮,出版界也在出版莱辛作品的多语种版本。我国在这个时刻出版她的中短篇小说集毫无疑问是对这位文学大师最好的纪念。推荐阅读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