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年前老祖宗诈尸了

 2021-09-03    admin  

近日,“工地诗人”李小刚终于千里赴约,来到央视见到了著名主播海霞。这个约定源自今年八月,他在工地手捧红砖朗诵《再别康桥》的短视频意外登上人民网,主播海霞在网络上热情邀请李小刚来央视和她面对面交流。而这次赴约旅途的采访视频中,李小刚的一位工友这样评价他:“怎么看他都像‘受苦人’,但却是个‘文化人’。”(12月2日 央视新闻)

这句评价揭开了李小刚受关注的原因——如果他是农民工,那似乎就不可能是“文化人”。这两种身份的割裂给许多农民工带来成名的噱头,也让更多的农民工在刻板印象的桎梏里无法发声。

社会对于这一群体虽然保留尊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并不体面。“没文化”“没梦想”“赚钱是为了日子,过日子是为了赚钱”。但李小刚的出现让所有人耳目一新,他在工地戴着交通锥、捧着红砖,形象滑稽到有些许辛酸,但他朗诵的却是梦幻浪漫的《再别康桥》,大气磅礴的《大风歌》,声音沉稳从容,感情充沛,是十足的专业播音范儿。

可能李小刚都没意识到,他的短视频既没有刻意的煽情卖惨,也没有猛烈地辩驳谴责,就这样在从容的朗诵声中向社会展示了现如今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再平凡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大衣哥”朱之文,还是小说作家育儿嫂范雨素、农民工画家郝俪、90后书法爱好者农民工石建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开“只为了吃饭”的生活轨迹,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作人生的追求。他们这种来自土地的平民作品,证明农民工也有梦想爱好,也有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欲望。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有表达欲望的人希望孤芳自赏。朱之文是幸运的,央视的舞台让他真正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最终通过过硬的歌唱实力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甚至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李小刚是幸运的,央视的夸赞让人们在熙熙攘攘的信息世界里驻足欣赏他的朗诵,他获得了听众,可以坚持自己的热爱和梦想。

虽然如今短视频平台非常火热,平民似乎拥有更多站在人前的机会,但农民群体其他的表达者如果没有平台的引流,资本的打造,源源不断的创意,他们的作品在专业的网红面前,很难吸引到市场稀缺的“注意力”资源,这无疑提高了农民工和外界交流的成本。然而事实证明,农民工所创作的朴实、接地气的作品往往更能与普通大众产生共情。让人不得不相信,相比于资本重金打造出的意见领袖,李小刚这样的农民工出身更适合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与此同时,当社会为农民工群体留出更大的表达空间,大众为农民工群体留出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拥有更大的能力消化农民工日渐丰盈的精神文化输出,带来的将是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不仅能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而且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真善美。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