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admin
天下午,台北下着雨,台湾立法机构门口,聚集无数人,他们身披彩虹旗,正在等待对“同性婚姻”做出最终表决。这个历史性时刻终于降临,法院宣布“748号解释施行法案修正通过”,一锤定音,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区。
两年前,台湾“大法官”做出“释字第748号解释”,认为现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违宪”,要求主管机关在公告后2年内,修改相关“法律”。当时我也相当关注此事。这两年,似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对翘首期盼此法案的同性恋人群来说,却是漫长的两年。好在期盼终于成真。从80年代开始,台湾平权运动的风风雨雨,终于在“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一天雨过天晴。
俗称“同性婚姻专法”终于出台,“婚姻平权”获得阶段性胜利。说它是“阶段性”胜利,是因为在同运支持者眼中,理想状态下,是将婚姻平权修入现行“民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另立“专法”。不只另立“专法”,这项“专法”的中性名字也值得玩味。
此前,对此“专法”,曾有过“同性婚姻法”和“同性共同生活法”两种称谓,但同性婚姻反对者格外计较“婚姻”一词,而同运人士则对“共同生活”这一遮遮掩掩的称呼强烈不满。最终,两种叫法都没有被采用,而是以司法机构“释字第748号解释施行法”代之。这个中性名字既让“专法”施行往前推进,又让两边的人都无话可讲。这个“智慧”细节,也为此项“专法”的妥协提供一个脚注。
5月24日起,18岁以上同性伴侣,可在台湾登记结婚。妥协之处在于,这仅权限台湾地区,大陆和香港、澳门并未被提及,当然跨国婚姻也不在“专法”允许范围内。除此之外,同性婚姻享有的权利,比照“民法”中的异性婚姻,还有更多缺憾。比如,同性伴侣目前还不能收养非亲生子女。
尽管“我们要结婚”听上去十分浪漫,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确不是一个只关乎爱情或浪漫的议题。此次“专法”,为同性伴侣带去的合法权益包括财产继承权、医疗权。一个最日常的假设场景是,当伴侣住院,需要与他最亲密的人为其签字,此时此刻,的确需要法律认可。这些都是婚姻作为一纸证明带给伴侣的实质权利。
一个同性婚姻合法的社会,也还有诸如“学校性别平等和多元化教育”需要考虑。因此此项“专法”当然是值得庆贺的胜利,但对“同运先锋”祁家威来说,这只是个“中点”,“能够收领养小孩才是完整的同性平权”。
祁家威被视作台湾同性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1985年,台湾已将同性性行为“除罪化”。一年后,祁家威作为第一位公开出柜的同性恋,去到台北地方法院公证处,请求公证结婚。他不只遭到拒绝,还被以“违背社会善良风俗”为由关进看守所。
1986年的这次事件,可以称作台湾同性平权运动的开端。1994年,祁家威再次向相关部门官员表示对同性婚姻的请求,得到的结论是,“现行‘民法’所谓之‘结婚’,必为一男一女结合关系,同性之结合则非属之。”2013年,祁家威再次申请婚姻登记,仍遭到拒绝。
2001年和2017年,祁家威两次申请“大法官释宪”,第一次的答复是“不予处理”,2年前,申请“释宪”有了结果。与此同时,台湾还发生过若干次有重大影响的相关事件。
现在看来尤为重要的,是2000年的少年叶永鋕离奇死亡事件。屏东中学的这位十五岁少年,因为女性气质长期遭受校园霸凌,他被发现死于学校厕所。这件事直接推动了“性别平等教育法”在台湾中小学的实施。无形中促进孩子形成积极、支持性别平的观念,在社会学家看来,可能是所谓“文明的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之一。
十多年过去,按照《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的数据,2015年,有59%的接受调查者支持同性恋结婚权,而且高等学历、年轻族群的支持率更是超过80%。而今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过去30年,另有一些细小却十分硬核的改变,比如2002年起,征兵范围扩展到了同性恋者及双性恋者。
美国从“石墙事件”至2015年全美同性别婚姻合法历经40年;英国社会的同性恋“除罪化”发生在1967年,而同性婚姻法正式生效,是在2014年。每个社会的同性平权运动,都有平权领袖以及背后无数个默默影响周围人的普通个人。这些普通个人是我们,也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台湾“出柜”的公众人物非常多,支持同性恋平权、愿意“为爱发声”的公众人物更不在少数。
2003年开始,台北每年一度的同性恋骄傲大游行,逐渐成为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平权活动。正是这些活动,和个体的力量,持续地为少数群体赢得社会认可。台湾目前对同性恋者的认可度已经非常可观,大部分人对“别人家的同性恋子女”早就完全可接受,真正困难的是接受自己的同性恋子女。而婚姻合法将为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带去下一波重要影响。在一个传统儒家社会里,接受与“传宗接代”等根深蒂固思想相背离的现实,的确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也有不少批评者认为这是蔡英文的“政治手段”,但历经坎坷,台湾终于到了获得成果的时刻。
希望我们也能看到这一天。
文章来自《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