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admin
那年 那 月 那 张 丢 失 的 照 片
图片来自网络
文|王玉芹
岁月如歌,时光如逝。转眼间退休已经两年半了,离开工作了四十年的工作岗位,没有了紧张的每日“四照脸”,远离了忙得焦头烂额的本职工作,不再为每天的营销任务而彻夜难眠,如释重负的感觉油然而生。
照看孙辈是很多退休老人“再就业”的首选。我也不例外,看孙子累并快乐着。可爱的宝贝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滔滔不绝,背诵古诗、儿歌有板有眼,英语短语发音还真像那么回事。看到宝贝的快乐成长,那种无法比拟的幸福感常常写在脸上。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游景点、去陌生的街角、看日出日落、徜徉在花海里、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每到一处。我都用手机拍下了那难忘的时刻。在宝贝忘我玩耍的时候,那纯真的笑容、自然的神态无不透露出顽皮的童真……相机拍下的,不是照片,而是回忆,相机锁住了那一瞬的时间,照片打开了那一刻的记忆,在闲暇时间重新浏览,顿觉心旷神怡。
很多次在欣赏照片的那一刻,感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上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活泼顽皮的孩童都能拿起手机随意拍下自己喜欢的惠照,每到一处,美丽的风景照随时收入囊中,而且所拍照片还能随心所欲的进行编辑……欣赏着一张张照片,真是美不胜收!
浏览着小孙子多姿多彩的照片,舒畅的心情溢于言表。高兴之余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儿时的我到底长的什么样?连同未曾谋面的爷爷的容颜也成了我心中永远解不开的谜。
我的第一张照片是在我上高一的时候照的,那一年,学校在我们班择优选了五名同学提前参加高考练兵,我有幸被选中,办理准考证需交两张一寸的近期免冠照片。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任何的生活用品都是计划供应,平时照相的人微乎其微,只有县城才有一家照相馆。记得老师陪我们骑车来到离家三十华里的县城西大桥附近的国营照相馆。刚踏进门口的那一刻,我的心砰砰直跳,开完票来到照相室,镁光灯一打开,我的心跳得更加急促。坐在方形的板凳上,胆怯的看着拍照师傅,只见一人高的黑色木制架子上方是平板电脑大小的镜头盒子。后面始终有一块一面黑色,另一面红色缝合在一起的布覆盖着。架子的一侧有一活动的手柄来调节高度和角度,摄像师把头蒙进黑布里,神秘的操作一番。等表情恰到好处时,摄像师及时按动手中酷似橡胶皮球的皮囊,拍照完毕!
一周以后,取出自己的照片以后,因照相前一天同学为我剪了刘海,再加上自己胆怯的表情,我竟然怀疑那照片不是我自己。还好,总算完成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那时,照一次相包含着一张底片和三张照片,上交了两张之后,我对拿在手中的另一张照片如获至宝。周末拿回家,让家人及邻居都欣赏了一遍。那心情不亚于现在的金榜题名。我把我唯一的这张照片夹在书本里,经常在闲暇时间拿出来欣赏一番。虽然表情胆怯、呆板,但她毕竟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自我感觉不亚于欣赏一张明星照。
图片来自网络这张我唯一的照片陪伴了我大约半年多的时间,不经意间他却不翼而飞。我沮丧的无心上课,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寻找那一个个突破口。把去过的地方都找了个遍,但均无功而返。本来那张底片每次还可以加洗五张照片的,那时我对此浑然不知,反倒因那乡村可怕的传说,而将底片付之一炬。父老乡亲怀疑黑色的盒子经闪光灯一照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可能会吸入人的血液,燃烧的底片会滴下两滴鲜血就是所谓的证据。不知是家长吓唬孩子还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儿时的我对此竟然信以为真。当我有了第一张底片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进行验证,当着同学们的面就一烧了之。每当想起自己的无知之举,至今还后悔莫及!
虽然有这可怕的传说,但是小伙伴们还是对照相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记得邻居庆元的大姐订婚,男方数人送来了订货礼物,订婚照是不可缺少的,看热闹的人在院子里围得水泄不通。大人们高兴地传阅那几张订婚照,小伙伴们则拼命的往前挤。突然,不过十岁的庆元拉过他四五岁的妹妹站在身后高兴地说了一句“我们也照张订婚像吧”。有好长一段时间,这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家里的照片也随之丰富多彩,单独的人物照、风景照应有尽有,相框里、影集里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照相机也有原来的装胶卷的“海鸥”、数码演变为现在的手机拍照,想拍就拍、随心所欲而且不用冲洗,还可随时欣赏!
虽然现在的照片让人耳目一新,总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丢失的照片已过去四十三年了,照片的形状及表情仍记忆犹新,永远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