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爱情刘雪全文阅读

 2021-09-06    admin  

让汉字在烈焰中舞蹈

——记尹志军的“字·非字”陶瓷艺术

 文/ 吴老满

2014年的春天,清明时节。我和王力农、谢丙质、赵守国等好友结伴从贵阳出发,来了一次湘、鄂、赣三省,洞庭、洪湖、鄱阳“三湖”的清明祭祖自驾游。第一天先到我的老家湖南省汨罗县,到洞庭湖边的川山坪大屋吴祭祖扫墓。第二天驱车到了谢丙质的老家,湖北省洪湖市黑峰口,他家就在洪湖湖区。第三天直奔王力农的老家,江西省鄱阳湖边上的乐亭。他十五岁离开江西到贵州,一别几十年没有回去过。

这次行程的重点,是陪王力农回老家祭祖扫墓。我们到达鄱阳湖边上他的老家时,当地的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看望他,把他堂弟家一个大院子围得水泄不通。那久别重逢的亲热场景令人感动,那股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们一起陪他祭扫完毕后,他的小学同学又盛情邀请我们去景德镇。中国瓷都景德镇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这次机会难得,不能错过。

到了景德镇,他的同学热情地带我们参观陶瓷博物馆,又带我们到陶瓷制作工坊现场体验。他还准备好了瓷泥板坯子,邀王力农和谢丙质在瓷泥板上写诗作画,打算送进窑洞烧制成瓷板书画作品。这对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所以都显得小心而又认真。他们用青花蓝颜料在瓷泥板上书写了好几幅书法作品,大家都觉得非常好,很有纪念意义。

第二天,天气转冷,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我们来到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学院附近,一条专门展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商业街。街两边都是独立的陶瓷艺术创作工坊,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制作间,门面都不大。里面的陶瓷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很多都已脱离了传统陶瓷的式样,属于现代风格的创新陶瓷。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去寻找挑选自己早已想好的陶瓷,准备带回去留作纪念或送给亲朋好友。我没有具体目标,就独自一人在后面一家家慢慢的看。

忽然,一个店铺门头上的几个大字跳进我的眼帘:“字·非字”。奇怪了,满条街上都是各色各样的陶艺创作室、陶瓷工作室,这里怎么来了一个“字·非字”呢?它是做什么的?难道不是搞陶瓷的?这几个字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走进店铺,其实也是展示陶瓷品的。里面面积不大,两面靠墙的货架上摆放的陶瓷制品也不多,都是一些陶瓷花瓶、陶瓷罐和说不上是什么式样的陶瓷艺术品。最让我奇怪的是,这些陶瓷艺术品上的图案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都不一样,不是花鸟山水,也不是仕女人物。都是一些不规范的,很像书法作品一样的线条和符号烧制在上面,给人一种非常活跃灵动,又非常奇特生动的视觉冲击。这些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的图案究竞是什么意思?我有点困惑了,但又被它那生动灵活的线条和符号构成的图案迷住了。

“你好,欢迎指导。”在我正处于迷惑和陶醉之时,一声好亲切的乡音飘进我耳朵,唤醒了我。我这才看到一张年轻的充满朝气的脸正朝着我笑,在给我打招呼。这是一个个子不高,但显得结实的小伙子。“你是这里的老板?”“么子老板咯,算个店主吧。”他仍在笑。“你是湖南的?”一听他口音我就知道他肯定是湖南的,但我还是问了出来。“我是湖南邵阳的。”他还是笑着答道。这笑容,这乡音让我一下子与他拉近了距离,一下子就成了熟人,一下子就和他随便聊开了。

他叫尹志军,湖南邵阳人。2001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毕业后到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现在已经是学院副教授、艺术教研室主任了。他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一直在摸索一条新的独创之路,让景德镇的陶瓷融进新的时代元素,以推动景德镇陶瓷的多样化发展。他特地租了这个门面,独自成立了“字·非字”陶瓷艺术工作室。门面并不完全是为了生意,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把它作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

“字·非字” 系列陶瓷作品就是他的创新成果。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书写成艺术作品的文字。汉字结构复杂,横、竖、点、撇、捺、折,不同的线条和边旁部首组合起来变化万千。从古至今,汉字书法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箓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书法艺术犹如音乐韵律一样,变幻无穷、魅力无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历朝历代都留下了无数书法艺术精品。      

在景德镇上千年的陶瓷艺术作品中,很少看到单纯以汉字拆开的线条和元素为题材的作品,“字·非字”系列作品填补了这项空白,其中的陶瓷笔筒获得国家专利。尹志军原本是学国画的,有着比较扎实的书法功底,是景德镇市青年书协副主席。这些扎实的艺术功底,为他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以独特的艺术灵感开辟了一条艺术创新之路,让古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他的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他想突破传统的构图另辟蹊径。在探索中,他想到了中国的传统书法,但将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烧制在陶瓷上又未免落入俗套。真正的创意来自于实践中的灵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书法线条随意涂写在陶瓷泥坯上,又不经意间烧制为成品。虽然略显零乱不太规整,但他仿佛看到了另外一扇艺术之窗向他打开了,给他带来了一种与往常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中国景德镇陶瓷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字非字”系列陶瓷作品诞生了。

“字非字”系列陶瓷艺术品,每一根线条或每一个点,都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书法,但又完全打破了传统书法的界限。它吸取了中国书法运笔的神韵和力度,以及不同书法流派的不同表现方式,将它们拆散开来再揉合在一起,形成各种不规范的似字非字的艺术效果。它不是字,从中却可以感觉到书法中的飘逸神韵。看到那一件件“字·非字”的各种各样的青花秞下彩的作品,陶瓷瓶、罐、杯、板上那灵动飞舞的书法线条构成的各种图案,仿佛看到是飞天的仙子们在无垠的宇宙中忘情的舞蹈,给我们带来天马行空的无限想象。

那次与尹志军只接触了不过几小时,回到贵阳我却总是放不下他的“字·非字”陶瓷创意。我们加强了联系,他不断地给我发来他的“字·非字”系列作品的照片。虽然远隔千里,但我感觉我与他越走越近了。

有一天他又发来了几件作品的照片,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他的创作理念。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立的线条,独立的造型,并且都是不可复制的。他的每一件作品又都有一种共性,那一笔笔传统书法的笔画和线条元素,似字又非字。但把它在意想中组合起来,可以组合成一个个鲜活的汉字,并且还是用书法手法创作出的汉字。“字·非字”似乎有了一种哲理上的意味,它是汉字文化与书法笔画线条的完美结合,更是汉字书法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如他告诉我的,“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来表达一种新的当代抽象的物象,属于当代书法线条的空间构成。”      

回贵阳不久,我们当时在景德镇自己创作的陶瓷书画作品烧制好了,并通过物流寄了过来。一天下午,我和王力农老师一起去提货。每件瓷板都包裹得很结实也很沉,好不容易拖回我的办公室,就迫不及待拆开来。当一件件瓷板上的书法作品显现在眼前时,我们发现烧制出来的效果与当时书写在瓷泥板上的效果不一样。他们为了书写得更完美,都有添笔加色,但当时看不出来。烧制出来后,添笔的地方就全部暴露出来了。在瓷板或瓷瓶上创作时,必须力求精准,一笔一划都要到位,写上去了就不能更改,不然就会色彩不匀,像花旦脸一样。由此,我对陶瓷艺术创作的严谨与艰辛又有了新的了解,也对尹志军的看似简单,实则繁杂严苛的“字·非字”系列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非正常现象,人非人,物非物,理非理,正常非正常,人总是活在一种迷惘困惑之中。当你透过表象去用心看,仿佛人又变成了人,物也成为了物,字又还原为字。是视觉错了,还是这世界颠倒了?没有答案!就像尹志军的作品传递给你的信息看似是迷惘的,只有通过你的想象和思维,你觉得是字就是字,或者是似字而非字。混沌世事谁看得清?谁又看得透?

社会总是往前走,艺术总是要创新。每一种创新必将留下创新者的思考和探索。尹志军在“字·非字”陶瓷艺术上的创新,也必将打上时代的烙印。他将传统书法用一种“字非字”的表现形式,通过在烈焰中高温烧炼,让汉字书法线条和笔画符号在烈焰中舞蹈,最终成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而永恒传世。也许在一个或多个世纪之后,后人可以通过这些似字非字的作品寻找到今天的信息,就像我们通过前人留下的陶瓷去解读那个时代的兴盛衰亡。

尹志军的“字·非字”部分作品已被中国工艺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也曾多次在各种艺术展上获得大奖。他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上的创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正如他自己说的,陶瓷艺术创作中的不同价值追求,乃是时代及趣味潮流的差异所致。

尹志军的创作不仅仅只局限于“字·非字”,他也创作了很多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极具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品味的作品。他的瓷板画《层林尽染》《苍崖幽居》和《金秋烂漫》,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深遂空灵的意境,完全是传统国法的技法和表现意念。他的《品竹》和《探幽》,书画结合,两相映衬,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品味和艺术追求。他的艺术创新,首先是秉承传统。是在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行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了陶瓷艺术的感染力,创出了一条新的艺术品类。秉承传统,立足创新,这也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

尹志军还年轻,今年刚好是他不惑之年,他的艺术创作之路还很长。从他目前的创作状态来看,现在正好是他的艺术创作上升期,我相信他在不断的创新探索中,必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让汉字在烈焰中舞蹈成精灵,让水墨在炉火中凝固而永恒”,这就是尹志军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来源:宣传网)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