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admin
从寒山寺藏经楼想到的 屈荣芳 2007年国庆节,一场意外车祸之后,我真正看到了世事无常,生命亦无常。养病期间,有朋友结缘我几本佛教书刊,埋首其中,静静地阅读,沉思,其时阳光透过窗户流泄屋内,光晕斑剥,心境清明。 一段时间之后,才知学佛真有让人看破、放下、自在的神秘能量。心量由此打开,境界由此提高。为了分享这种自在快乐给更多的朋友,我结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试着撰写了一篇佛学论文《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准备投稿,某日,在网上搜索一些佛教杂志及网站的地址,竟意外地看到苏州寒山寺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的征文信息,我便投了过去,有幸应邀赴苏州参加寒山寺第三届文化论坛,与寒山寺结缘。 去苏州途中,我的心情是激动的,也是明净的。那是一座胜似天堂的城市,中国吴越文化的发祥地。烟雨江南,才人辈出,园林如画,丝绵如云。对于深藏于苏州市区的寒山寺,除了从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得来的浅显印象外,无外乎那是一座比较古老的佛教寺庙。 到了苏州,到了枫桥边的寒山寺,看见古塔,石碑,大钟,穿黄胞的僧侣及大批的白衣居士,踏实与感动充盈于胸。 在苏州学习期间,我不但知道了寒山寺这座千年古刹悠悠历史背景下的变化沿革,知道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名号被乾隆皇帝敕封的来历,和合二圣名号背后流传于民间幽美感人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苏州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复兴起来并逐步幅射全国、海外的合和文化。这种合和文化脉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滥觞里,共同托起我们民族的精神和脊梁,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言发,有话语权。 在跟随大队人马参观寒山寺期间,我特意观注了寒山寺藏经楼,我的脚步像磁铁一样被吸附在那儿久久不愿离开。 苏州寒山寺龙函阁(即藏经楼)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建成。1500年来,它几经沧桑,屡毁屡建,现在看到的是2001年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修葺一新的藏经楼,面积365平方米,楼面阔3间,宽9.8米,进深9.2米,底层两厢前伸,戗角舒展,上层檐下高悬:“藏经楼”匾额,系赵朴初所书。 楼内收藏各种释道儒珍贵经典及文集百千万记,尤以清代刻印梵本《龙藏》最为珍贵。 明人王登(公元1535—1612撰《寒山寺旭公造藏经阁疏》专门描述了藏经阁初建时的盛况,并有诗为证:“寒山寺里老支郎,起阁藏经募十方。待得阁成僧展涌,乌啼月落一天霜。” 今人樵山童子也有一首七律专门描写苏州寒山寺藏经楼: 扶摇直上白云天,鸟瞰姑苏古寺前。 腹大包藏经百万,门宽容纳佛三千。 枫桥攘攘红尘客,梵磬悠悠翠柏烟。 依旧秋风明月夜,钟声渡尽众生船。 2001年除原有藏经楼外,在法堂内又辟建五开间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创建了图书馆(含阅览室),对外正式开放,并将馆内藏书分成总类,教理、史地、经及其解释,论及其解释,仪志(含修持、布教、护法)、佛教文艺、宗派、社会学科等八大类。其中有《大藏经》多部(不同版本)以及其他文史类图书万余册,海内外佛教刊物数十种,该馆藏书近万册,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藏经楼及寺院图书文化事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东汉以后佛教东进,佛教寺院的兴盛而成的。东汉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佛教传播与佛经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佛教典籍剧增。寺内开始有专门的藏经楼(阁),到唐代统一藏经楼建造格局,藏经楼专门收藏和管理佛教经典,成为佛教文化宝库,为佛教文化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藏经楼作为寺院中佛教教化人的设施,其承担的社会功能从古至今不仅仅限于佛教内部。寺院是佛教学校,又是图书馆、博物馆这是共识。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旧时的书院,现在的普通寄宿制学校。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一般读书人到寺院读书,落迫文人或上京赶考的穷秀才长途爬涉时每行一地都喜欢寄宿寺院读书。追本溯源,有几条很充分的理由。一是寺院有完备的藏书,就是藏经楼(阁),为文人秀才读书学习提供了完备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所藏的不一定是佛经,所有典籍它都统统收集,包括世间常见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医书、志书、字书、阴阳、法书、蒙学等著作。这与寺院藏书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分不开。有经典翻译与本土的一些论著,也有朝庭的扶持与政府组织的捐献典籍,还有文人藏书及社会各界捐赠。民间为避免兵燹、火灾、战乱及政治文化劫难,而偷运到寺院保护的一些儒释道经典及诸子百家文献。 二是寺院的出家人是现成的德才兼备的高师。他们不仅对佛法、儒家、道家,对中国古代典籍都很熟悉。佛法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出家人要精通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系统学习这五门学科,毕业后真正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古代,出家人要经过国家级考试才能出家。文化水平要达到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士学位)。然后再考佛法,这个考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通过考试,朝庭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一个证书,叫度牒。你才有资格拜师剃度跨进寺院门槛。这样选拔的出家人,他们的道理、修养、对于世间学术,出世间的经教都通达,名副其实的法师。圆融,有大智慧,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他们中的佼佼者还做了皇帝的老师,被聘为国师。 三是寺院环境清幽,可为文人秀才提供免费的食宿。一般的名寺古刹为了便于出家人了却凡心俗念,修身养性,都建在远离尘嚣车骑,滚滚红尘的幽静地带,林木古树,钟塔小桥,山水萦绕,这种环境正好方便文人秀才寄宿寺院后读书学习,无外界干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佛门圣地,本着利益众生,随喜功德的理念,一般免费为投奔来的落迫文人秀才提供食宿,必要时他们可以为寺院干点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作为布施供养。 忽然想起前一阵子中央某台还是某地方台上演的一部电视剧,叫《清初第一廉臣》,是讲曾被康熙帝御封的于成龙的故事。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当过福建的巡抚,为日后统一台湾奠定了基础,后来又升到畿辅直隶巡抚。到退休的时候连一分积蓄都没有,康熙帝过意不去,送给他三十万两银子,作为养老费用。没想到他首先拿出十万捐给寺庙,大家一定不解。其实他早年有整整十年的时间,是在寺庙里吃住读书的。他是山西人,当时那个地方很穷,老和尚见他可怜,以普度众生的情怀收养了他。寺庙里有藏经楼,前面提到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儒释道的典籍也很多。他在庙里读了十年,一直到进士及第,所以当康熙皇帝拨给银两的时候,他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供养寺庙,报寺庙的恩。然后他又拿出十万两银子送给了穷亲戚,另外的十万两银子,就捐给了当地的书院,搞教育 于是我联想到许多古典文学名著里,那些深居豪宅闺房的富家千金,往往是在寺庙上香请愿时邂逅那些寄居于寺庙读书赶考的文人秀才的。于是他们之间演绎了一段又一段或悲或喜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伫立于寒山寺阊门外的枫桥上,我想到了张继当年去唐时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一半是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为一个名叫王晓薇的富庶人家的女子赶考的。当他落第返回时,沮丧透顶的他,选择去天堂苏州游历散心,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有了这首诗,千百年来,才使得寒山寺家喻户晓,随着唐诗等古典文学漂洋过海,在日本等东南亚地区《枫桥夜泊》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寒山寺也走向世界,成就了寒山寺成为后来全国四大名寺。 有文献记载,寒山拾得兄弟俩之所以选择在寒山寺出家修行,也是因为一段传说中凄美的爱情故事。 寺院藏经楼创建之初就本着利益众生的宗旨,把寺院及寺院文化的功能进一步延伸,不仅仅办成义务教育学校而且真正承担利乐有情,普度众生的的重任,寒山寺僧团在这方面堪称楷模。 2008年,寒山寺在寺外幽静枫桥边上建设的一座规模宏大新的佛教图书馆落成。2010年我第二次去寒山寺时,寒山寺又建成了数字图书馆,实现数字资源查阅服务。拥有图书数据量达355423种,文献资源主要涉及佛学、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以及其它人文社科类图书,内外僧众均可凭证借阅,或就座阅读,上网查阅。 [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5-15 21:20 编辑 ]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