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爱情免费阅读

 2021-09-23    admin  

我从山中来         沿着弯弯山路,远远就见一幢两层楼房立在山坡上的绿茵丛中。待走近视之,木板木窗木栏杆,除却四壁石砖,其余皆木质材料。步入室内一看,就连那一楼的地板尽是木板铺就,没有上好的油彩,是清水板,古朴、原始的风貌式样,与天花板下的老式电扇不紧不慢地转动,形成了和谐,真让人感觉时间似在此刻停住。慵懒地陷入旧时沙发,来一杯绿茶或咖啡,来自韩国的年轻服务生为我们斟上满杯的热忱,让我们充分品尝着一份浓郁的中西合璧风味。在聊天途中,我们知道这位小伙子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现帮家长做生意。他说这儿就是他的家,感觉很好。   好一个感觉,好一个家。就像我们第一眼见到门口的两位外国嘉宾,直觉是这家山店的景物之一,自然、生动、和谐,静静地摆在门廊前,任我们一群人带着城市的喧声走来走去,她们只管旁若无人的在自我的世界中静静观看,各自膝盖上摆着一本厚厚的书,年轻的那位从容地看着我们,老人正带着老花眼镜翻阅。尽管大家都觉得眼前的场景有些特别,但谁也不敢惊扰这美好的画面。   等我们在房间里享受完了咖啡和民国年代的上海情调后,再慢慢踱着步子出门来,方见刚才门廊前那外国女子的周身围了几号人,正在接受“记者们”的采访。我因为迟到,只截取了部分问答。   你是这家店的主人?   不是。这是我朋友的山店。我到这儿是看望朋友。我自己另外开了野营训练基地。   怎么想到到中国来开野营训练?   我年轻时就很喜欢这些训练项目。而且我们国家对于这些项目的开发,把关相当严格,要通过一级一级的考证,在中国相对自由开放。   你的普通话很溜哦。在中国几年了?   七年了。   你一直在这边干,你在本国的保险等怎么办?   没事。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再说生命本身就是边工作边享受生活,我想我目前的状况,不必要担心以后的养老保险。   在中国呆了这么久,你觉得中国对你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不知道。我半年在中国,半年在英国。   不知道,说不清楚就是最大的吸引力哦,融有形为无形。   能冒昧地问下你多大年纪了吗?   四十。   因为时间太仓促,我们只能匆匆采访满足好奇。   这样的一个四十岁的英国女子,或许应该称之为女郎更贴切,皮肤弹性十足,一时分不清是白里透红还是红里透白,但其脸上和内心分明比同龄的我有多无数倍的活力和淡定。她的活力让她有勇气走出国门,在中国呆了整整七年开辟人生天地,彰显个性色彩。她的淡定,让她在经历七年磨练之后显得从容沉稳,把智慧沉潜在背后,仿若经风浪打的平静海面,安详、安谧。活力在心,淡定在外,谁说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呢?   活力和淡定,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一起在她身上体现得那么完美。她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追求对人生的定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均在短暂的谈话和神色中一一体现。无论我们提问什么,她都能从容自然地一一回答,仿若她是个接待过无数人采访的民角儿。   在队伍快要离开之时,我才放眼观看小屋四方。但见四围峰林竞秀,深浅不一、浓淡不匀的绿满山蔓延,直向你的眼角眉尾扑来,像是高明的丹青喷墨而成,又像是哪位不懂画的捣蛋鬼随意涂抹色彩,将绿颜料弄得到处都是,最后连同他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抹绿。这绿色,不同于城市之绿,它是带着山风的清凉,带着山雨的湿润,带着山谷的清幽,带着世外的幽雅,大有遗世独立之意,绝无城市之绿色雕琢斧着之痕。自然、本性在这绿中得到了很好的写意。山林中除了绿还是绿,若偶有几朵小花开成粉色,也是绿衣姑娘内心的喜悦泛起的云霞。   这绿色植物中最显见的就是竹子。这里的竹子与别处不同,节节分明,节距匀称,竹体结实,仿若是经常锻炼的女汉子,又分明脱不了江南山色的幽绿和纤秀,将这一带的山色连同林间的空气都染了绿,青烟般的飘渺着。你若能做一下大胆想象,似乎可以想象出竹林之间会蓦然飘出蒲松林笔下的女狐,却是可人的很。经查阅得知:莫干山的竹子是有历史来源的。据说春秋末年,莫邪、干将夫妇在深山,铸成天下无双的雌雄宝剑,此山因此而得名莫干山。莫干山的竹子漫山遍野,毛茸茸的像给山峦盖了一层羽绒被。走进竹林,仿佛走进了竹子的海洋,竹梢遮天蔽日,竹鞭盘根错节,清风吹过,竹海摇曳,这里有粗壮的毛竹、楠竹,适宜做竹器、劈竹篾;也有细小的青竹,紫竹,适宜做竹竿,做笛箫。我学生时代吹的萧,据说便是取材莫干山的竹子,箫干特别结实好看,吹出的音色悠远动听,将吹奏者的心声尽情演绎。   都说人类地灵,莫干山的灵气不仅来自干将莫邪的故事传说,而且还与近在当代的人文色彩有关。想起那日年会上,听闻某副局介绍莫干山“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当时就想对该山一探究竟。后查阅资料得知,20世纪初叶,这里曾住着社会各界人士,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1930年左右的顶峰时期,莫干山曾住过有超过300名国名党人,而蒋介石和他的妇人宋美龄则来到莫干山共度蜜月。毛泽东也曾与中央领导人多次在此居住共商国事。不光如此,历史再往前推,早在19世纪50年代,来自法国的植物学家和鸟类学家第一批来此,只为想寻找当地的新奇物种。   如今的莫干山,在经历了风雨动荡和知识探寻的故事之后,将锋芒收藏,智慧沉潜,但留活力与淡定,内蕴与气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不正需要如此么?   如此清风朗月,如此绿意葱溶、安谧宁和、天地灵秀之地,怎不叫人愿将一颗俗世之心安歇在此,愿意与这里的竹子、溪流、虫鸣为伴?   我从山中来,我还会归去来兮。 [ 本帖最后由 木桂子 于 2014-6-1 09:49 编辑 ]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