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蚤货你是不是欠c

 2021-09-23    admin  

博山城区西南方,有山峰林木蔚然,东麓卧龙坡上,一组古建筑古朴典雅,是为玉皇宫。   “山腰灵阙隐仙家,城郭如烟静不哗。画壁龙文腾紫气,香炉宝影起丹霞。问年但指阶前树,听法唯参镜里花。欲觅蓬瀛何处是,会心咫尺即天涯。”这是前清博山诗人孙廷铎写玉皇宫的一首诗。诗中“画壁龙文腾紫气”一句,指的是玉皇宫中珍藏的北宋“四帝御押”石碣。   石碣在玉皇宫正殿前卷棚北山墙上。正书阴文,碣面镌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御押,现仁宗一押泐阙。石碣破碎后又粘合,原刻文字多已残缺,能辨识的二十余字。据《颜山杂记》记载,“四帝御押”碣计40字,可认文曰:“四代皇帝御书押字,谨命工再摸刻于石,朝夕贮礼,上答圣恩。宣和乙巳重六月神霄玉清宫赐紫道士”。   御押,即皇帝的签押。签押,又称花押、押字或押记、画押……等,是宋辽西夏金时期人们按照各自的爱好,在有关文字或物品上使用的一种特定的符号,以代表本人,便于验证。那一时期的押记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上至王公贵胄,下至政府官员百姓平民,公文字据署名均要有花押,否则文本不生效。而只有押字,不署名,反而生效,可见押字的重要性。   宋朝从宋太祖到度宗,15位皇帝每人都用一个特殊符号作为御押,南宋末年周密所著《葵辛杂识》别集《宋15朝御押》中有详细的记载和介绍。   玉皇宫石碣上的宋太祖、太宗、真宗御押,与周密《癸辛杂识》所载不同,《癸辛杂识》为明代重刊,此石碣为宋代原刻,木板易讹,应该还是碑本准确。   仁宗一押泐阙,《颜山杂记》中也没有记载。现在位于河南省伊川县的范仲淹墓园内,立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四字中间刻着宋仁宗的御押,或可参考。   “四帝御押”石碣后落款为“神霄玉清宫”,看来与那位自称为“神霄玉清王下凡”的皇帝宋徽宗大兴宫观不无干系。   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在真宗、徽宗朝曾出现两次崇道高潮,对北宋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宋真宗时期的“东祀西封”“天书下降”等一系列“造神运动”后,道教在北宋甚至获得了一种“半官方”的地位。而宋徽宗对道教的崇信更甚,宋徽宗实施“尊道抑佛”的政策,政和七年(1117年)四月,徽宗信温州道士林灵素“神霄之说,以己为玉帝之长子长生大帝下凡”,建“上清通真达灵神化之教”,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归于正道”,道教几成国教。为了发展道教,徽宗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大兴宫观,道教“骎骎日张,至宣和末方已”(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   《博山县志》载:“玉皇宫在凤凰山半,宋大观中,黄冠张道源建”。在《续修博山县志•仙释》中记载:“张道源,大观时人,贤而隐居黄冠,建玉皇宫于凤凰山半,修真于此”。“大观”是宋徽宗重用奸臣蔡京等人,自以为天下富足太平后启用的年号,透着一股子抑制不住的洋洋自得。道门中人大多讲求清心寡欲,而赵佶在位期间,却一味追求奢侈生活,和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沆瀣一气,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修建园林宫殿,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民变。   “四帝御押”石碣刻立于“宣和乙巳”,查了一下历史,这一年是公元1125年,正是这一年,宋徽宗退位。因为赵佶好大喜功,不顾宋辽已百年和平相处,于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联合灭辽。1122年,金军攻克辽南京(今北京)。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国大军分两路南下入侵北宋。赵佶无法应对,仓皇间传位给他儿子宋钦宗,自己则当“太上皇”,留下一副烂摊子与蔡京一起逃之夭夭。宋钦宗继位,次年改元“靖康”,但已经无法挽回危势。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攻占了汴京(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后来金人还为这两位“圣主”皇帝起了新的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后世有为尊者避讳者,称之为“二帝北狩”,自己都成了别人的猎物了,还“狩”个屁!   读“四帝御押”碣文可知,当初人们是将御押视为莫大的荣耀,才凿石铭记,以求流传后世,护佑庙宇平安。石碣确实保存了下来,只是四位皇帝的家业早已被他们后世的“孝子贤孙”折腾光了。   封建皇帝们一方面把自家的江山家当看得比命还紧,臣民们若是被其认为谋逆不忠,必尽除之,诸般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自家却又穷奢极欲,胡作非为,起劲闹腾,直折腾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遍地狼烟起。对人对己,两付心肝两张脸,还自认为是圣主明君。人的私欲一旦失控,便寡廉鲜耻,丑态百出。   这宋徽宗也好画御押,他的“御押”造型极具个性,既似一个“天”字,又像一个拉长的“开”字,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其所画押为“天下一人”的意思。这个宋徽宗“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近奸谀”(《宋史•徽宗纪》)。把国家糟践成那般模样,有此“业绩”,倒也堪称“天下一人”。   与宋“四帝御押”比邻的是刘支离“咒水符”石碣。《续修博山县志》载:“咒水符石碣本在支离泉上,石迹犹存,今移山上玉皇宫。乾隆二年,宫火,石碣无毁”。而“支离泉”,据《博山县志》记载:“支离泉在永济桥北,右注陇水,昔有道士刘支离咒得此水,书符立碑于泉上,故名”。   “支离泉”得名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   传说刘支离和朋友于明月之夜在山崖石台开怀畅饮,壶中酒尽刘支离便拿着酒葫芦飘然下山,片刻即沽得酒来,闻之醇香扑鼻,饮之郁积皆消,如此三番五次,友人称奇纳闷,便悄悄跟踪其后,见刘支离到一泉边汲泉灌酒葫,忍不住喊了一声,却见刘支离一头栽入泉水中不见了踪影。此后,友人便将刘支离遁化之泉取名为:“支离泉”,众人聚会饮酒处题名“支离岩”以示纪念。   看来这位刘支离是颇有些仙气了,《续修博山县志•仙释》载“宋,刘支离,本厌次人,有道术,羽化于此。尝书符咒水,立碣于泉上以标之。至今有人拓其符者,谓可辟邪云。”   现存的“咒水符石碣”高0.86米,宽0.56米,草书阴文。符前有韵语云:“此水出于孝,孝固可通天。吾道得于心,心与天同源。我今咒此水,相济永无边,若有沉疴者,一啜令可痊。更愿知大道,期可为神仙。”落款“厌次刘支离直”。署名下大书一“押”,旁边是道家符篆“龙”、“虎”。   咒水即对水念咒,咒过的水称“法水”、“神水”;道教中将咒水发展成系统的法术,从汉顺帝时(公元126-145年)“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道陵起就以咒水书符为治病方法。咒水行持有严格规范,一般来说,咒水时须掐诀运炁,布炁于水内。咒过的水大致有三种用法:一是洒,二是喷,三是喝,给病人喝了治病,这第三项道教中施之最广,甚而有时整口井或泉水咒之使通“灵性”的。想来刘支离在“支离泉”边立碣咒水也是为了给人治病的,治的是人间不孝之病。   蓦然觉得,这是历史老人一个绝妙的安排,两方石碣一边是煌煌天子,一边是出世的仙人,共处于这座始建于大观年间的庙宇中,而大观年间当政的又是一位绝顶的败家子。出世之人尚且挂念红尘世间,倒是宋徽宗这一位“世间圣主”,不务正业,祸国殃民,丢尽了祖宗的脸。元代脱脱撰写《宋史》的《徽宗纪》时,曾经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玉皇宫自建成后屡经劫难,庙门旁钟楼的墙上,存有一方《重修玉皇宫记》石碑,碑文中有“宋大观乙丑(1109年),有贤而隐居黄冠曰张道源者,乐是山之岑蔚,像玉皇而宫之……道源既死,宫亦□灰……至泰定初年,摧敝又有甚焉。乡耆胡深、王福凡二十辈,鸠金僝工,圮而复营。百年朽敝,复为伟观”的记载,落款时间为“至正二年(1342)岁次丙子二月”。另据《博山县志》载:“玉皇宫……元泰定初(1324年),宫复营。今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九日毁于爆竹,邑人重建为阁”。此后在1938年春,日寇进占博山时,李兴唐的游击队曾经在此驻防,李退兵之后,日寇放火将玉皇宫东西两庑焚毁,1939年邑人又醵资重修。虽然经历了这诸多磨难,难能可贵的是,玉皇宫正殿还保持着宋代无梁弯庐式的建筑风格,“四帝御押”石碣也是现在可见的保存较好的宋朝皇帝御押,应属于珍贵文物了。   据老人们说,支离泉眼在现今山东省陶瓷公司附近,雨水丰沛时,仍有清清泉水涌流。    北山, 博山, 建筑, 龙文, 宋太祖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