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 admin
历史,如果放之时间的最深处观望,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物,继而才是因这个人物而生的时代的印痕。 ——题记 人物 吴璘 百度百科介绍:吴璘(1102—1167),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名将吴玠的弟弟,刚毅沉勇,善于用兵。18岁从军,戍边御夏。历经和尚原之战,方原山之战,两当山和仙人关之战,曾历任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行营右护军都统,年66岁时被追封为信王。绍兴十一年,在剡家湾之战中,俘杀金军万余人。吴璘治军经武,严备不懈。绍兴三十一年,以四川宣抚使统帅川陕诸军带疾督战,屡挫金军。翌年,乘胜反击,相继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所辖16州、郡。隆兴元年(1163),朝议主和,奉诏自德顺军南撤,金军乘势突袭,部众亡失大半,所复诸州尽弃。乾道三年卒。 这是一份不甚详细的人物介绍,却让你多多少少地从这一份人物介绍里看到了一位抗金英雄的风采,他的桀骜刚毅,他对宋的忠诚对金的仇恨跃然纸上。当时的南宋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宋朝,它如一面破碎的旗子铺展于中原大地,但就在这种残存的旗面之下,却有着无数有志男儿在为一寸土而争,为一寸天空而战。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他们的这份争是可敬的,同时也是可叹的。因为,个人的愿意与朝廷的不支持,造就了个人能力发挥上的局限性。譬如岳飞,譬如韩世忠,譬如我们笔下的这个人物吴璘。朝廷主和,民众流离,纵志士再多雄心也终在迎来一派落寞与悲凉。 所以,我总在历史的帷幕中看到那些愤恨之中的无奈,也能听到诸多《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却不能不付之东流的豪言壮语。没有哪一个臣民愿意成为别人马蹄下的奴隶,也没有哪个持枪荷刀的武士愿意放下手里抵抗的武器。于是,纠结中的抗争,抗争中的努力这就样不停地演绎在残破的南宋大地上。吴璘正是这种反抗争斗中的一分子。他在历次与金的争斗中立下了赫赫功绩,也在历次与金的争斗中树立起长胜的威名。和尚原之战吴璘曾以刀画地,大呼:“为保此关隘,死何足惜!”后与其兄会合乘金兵力疲之机发起反击,猝然杀入金营,大破金军10万军马。绍兴十年(1140),金大举南侵,由蒲州渡黄河占长安直趋凤翔。吴璘率军迎敌,几经激战,力挫金兵。嗣后,以弱军坚守阵地,抵御金军冲击。金军望风披靡,败走扶风。吴璘督军猛扑,直破金军,进而收复秦州及陇右诸军。 读吴璘这个人物如同读一段鏖战的历史,它需要沉静的心情和在沉静中建立起来的敬仰。你可以从吴璘的身上感受到南宋历史风云中一个赤子的报国之情,也可以在对他的叙述中产生无边的联想。想黄沙漫漫,尘土飞扬,吴引军而战;想喧嚣厮杀,吴于激战时傲然而立;也想战时,吴的勇猛与横扫千军的威风。吴璘,他让你看到了宋与金战火下的苍凉岁月,看到了吴与士兵们为国的一片忠诚。 站在野鹤山脚下,作为游者,你唯有小心翼翼去触摸吴璘这个人物,触摸他建立的吴砦这座古城,用他当时看待世事的目光观看脚下的这片土地。 古城 吴砦 脚下,绿色萦绕,在夏日炎炎下呈现出别样的韵味。 吴砦古城,由抗金英雄吴璘而建,曾是吴建诸堡抵外侵的古战场之一,现位于甘肃省境内,距今已有860年的历史。古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东、西、北三面削壁斩堑为墙,南以土筑城墙,有城门2个。城墙高10米,厚6米,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整座城占地约120亩,为北窄南宽的不规则梯形,分有东、西练兵校场。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很好的守卫之所。 走近吴砦,无形之中就接近了一段历史。这里古迹林立,既有吴璘时代建筑的古城墙,也有清乾隆年间建造的门楼、牌坊,更有一闾姓家族收藏的祖传家谱——《闾氏家谱》,和依然流淌着的上有高架桥,两岸布满碧绿农田的渭水河。渭水河在这里将陕、甘两省一分为二,北为陕,南为甘。两个省份一种方言,时下也是亲朋来往,经日不息,每逢节会更是各方来客穿梭游乐于两山一水之间。 城内现存古城隍庙一座,曾为“三岔厅”府衙。庙内古朴典雅,依然保持着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两根盘龙立柱直立而上,既是那个时代的支撑,也在向世人展示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吴砦,古时为川陕甘交通要道,至明清时已渐渐成为川陕甘物资贸易的中转站。由于周围地形复杂,常有土匪出没。清乾隆22年,即公元1757年,经陕甘总督黄庭桂、甘肃巡抚吴达善和秦州知州商议,奏请朝廷批准,在吴砦设立了“三岔厅”,派州判分任,兼具生杀大权,可先斩后奏。行政级别要高于当时一般的县衙。当年的“三岔厅”所管区域不仅包括现在的吴砦,还囊括了周边的党川、利桥、东岔以及现在划归陕西的胡店等古镇。而今,庙内匾额、石碑、古木,以及卧于屋脊的兽首无一不在记载着这里发生过的一切。 古城有东城门,西城门之分。现留存的东城门洞和仅三十米的南城墙是吴氏兄弟所建古堡的见证。东城门洞在清代重修,为砖式劵形城门,现仍为人们步行入城的主要通道。畅游在城门和城墙之间,你会发现那些置于青苔之上的岁月风华正袅袅升起在思绪之中,也仿佛见到吴氏兄弟扼守关隘时的执著与激荡在他们胸中的希望。守,是兵家的退防。破,应该是兵家蕴藏于心中的志向。那些浮起在城堡之上小小的尘埃,那些嵌于城土之内小昆虫的尸体无一不在显示着这里曾有过的苍凉悲壮,和争战必胜的信心。仰目,你还能看到那些来自远古的目光,它们在用特定的深沉印证着这座古城的悠远和内在的底蕴。 城外有壕,为宋时人工挖掘,深达5米,宽10米,今尚存城壕壑口遗址一处。由上而下观望,在触摸历史的同时能让人很好地触及吴家兵,似乎他们正在结队而战,也似乎他们正在嗨嗨的嗓音中传递出备战时的豪气。沿山阶下行,浏览历史,更能让人在隐藏的事物中感悟到时光的流逝。想这座古城曾有多少人日夜不休地建造,曾有多少兵士在汗水的浸染下昂然起对金而战的斗志。回往历史,现代人不可言也不敢言的是吴家兵们刻进泥土里的沉默。它在昭示着古人的努力,也在印证着今人应该有的执著。 深的壑,如果当时不是为了御敌,而是为建造美好家园而筑,是不是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憧憬和想象。安逸,是兵士们的渴望,是十米深的壕掩不住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些,是不是曾站于城楼上佩剑而立的吴璘,真正思索的关乎生命的含义? 触摸 留想 触摸,总是让人感动。 在今天,吴砦古城已经没有了争战和血腥,更远离了金宋明清民的时代,有的只是一个古朴的小镇和依然守候在这里的吴氏子孙们。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故事,如果没人搅扰也会永远安然地存在着。漫步山道,烟尘时有时无,时升时落,在碧云蓝天中荡漾。烟尘下是默默生活着中的人群,老人安祥,孩子嬉笑。树林掩映其中,村舍安然、宁静。这里的一切无一不在告诉人们此时的吴砦城不再是那个血气横生的古战场,而是安逸祥和下人们生活的乐园。这里再没有了战争,有的只是纯朴的民情和人们对土地不离不弃的守候。这里再看不到金戈铁马听不到厮杀声阵阵,有的只是牛羊的欢娱和流淌于四野的人们口中欢快的清唱。 古城,正如一座去掉了浮尘的石雕在以它干净、纯洁的姿态呈现。 环顾四周,诸山昂扬。脚下的绿在延伸,渭水河如一条闪亮的带子跳跃前行。目光穿过层叠的土坡,你会能看到忙碌于黄土之上的吴氏的子孙们,他们如同当年的兵士一样在为生活而战,为收获而喜,用一脉相承的血性成就祖辈当年铸就美好生活的心愿。如果流逝是时间的话题,留想是世代吴姓人的渴望。那么,缓步山中,你眼中的吴砦城是不是正在成就一方独特?现在的它是花椒“大红袍”的种植基地之一,也是诸多农产品的流通地。其产品之优之俏之多,正在成为跨省越县丰富人们胃口的食粮。 触摸历史,历史总在让你回想,而吴砦古城给予人们的是深厚的时光底蕴。沉淀下那些深沉的过往,在用心地赏读古往今来吴氏子孙们不懈与坚守信心的同时,你或许会看到这座因“守”而建的古城正在因“守”而迎来它别样的辉煌。畅想此时如果吴璘在天俯首,他的目光会不会眷顾于此,浏览于此,于四野的绿浪中微笑? 应该会的吧,因为古城安康。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