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农家三兄弟的幸福生活

 2021-09-28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1 编辑 <br /><br />  剪刀像蛇一样在红纸上游走。剪刀像水一样在红纸上流动。   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个青年学生,她拿着一卷红纸筒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把皮筋捋下来,然后仔细地把纸筒铺展开。一会儿工夫,就把几张办公桌、整个地面都排满了。她一一向他介绍她的剪纸,随后,她将部分剪纸作品赠送给他所在的收藏中心收藏,他为这些作品做了登记。他很是注意这个青年学生的另一样的作品,那是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的题材,比如、《琵琶行》、《清明上河图》、《五十六枝花》、《投降》、《天使》、《联珠骑士猎狮图》、《元大都双凤石雕》、《太阳鸟》、《浴火凤凰》、《维纳斯的诞生》、《手擎王冠的三个天使》。这给了他一种新鲜的感觉,但又含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也许这就是他多年来苦苦寻找的东西。   他带着青年学生去了市里一家文化单位的收藏中心。收藏中心的老主任是他的朋友。老主任在民间行走了大半辈子,是这方面的行家。青年学生拿出作品要老主任看,老主任指着剪纸给她指点剪法、技巧,要青年学生多去民间走走,看看乡下老太太们是怎样剪的。老主任要青年学生剪几下看看。青年学生从背包里拿出剪刀、红纸在他们面前剪起来。青年学生头也不抬在回答着他的问话。他说,剪纸是在做减法。青年学生说经他这么一说,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情呢。他说,做好这减法可不容易呢,而且是越做越麻烦呢。老主任苦笑着说,可不,在乡下见到这玩意儿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这减法直接是把人都减没了。随后,老主任赠送给了青年学生一把剪纸专用剪刀,一刀剪纸专用的红宣纸。他在一边看着,深有感触地说这红宣纸的颜色不如乡下的大红纸的颜色纯正。老主任也同意他的看法,老主任说,不只是纸,纯正的剪纸也在乡下呢。他说他已经有好些年见不到剪纸了。老主任说,大家都一样的。老主任说着打开身后的橱子,从里面抽出一本叫《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的书,边翻边说。那本书里记录了黄河三角洲这一地理区域内剪纸的概况:“现在农村的中青年妇女能够剪纸的已经很少了,六七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大都还能剪个花草或者鸡狗的,但剪得好的已不多了,剪得好的在世的都八十岁以上了,在上一个世纪末较著名的赵春秋、赵恒英、张金娥、张玉珍等剪纸老艺人都已作古。”老主任翻着这本书,不时指指点点的,后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这些人都走了,这样的剪纸再也不会看到了,这个时代集体错过了一些东西,错过了另一个时代,那是一个火红的、纯朴的时代,在整整一代人的生命里,都有火红的烙印,那是无法磨灭的印记。他竟然想到自己的小村子里,也许已经挑不出两三个会剪纸的了,无论好坏。   他问青年学生什么时候学的剪纸,青年学生说是从她爷爷那儿继承的手艺,但是到了学校里,她又学习了新的东西,有些东西就改变了。他问青年学生有人教吗。青年学生摇了摇头,说,没人教,自己从西方美术那里琢磨来的,先做草图,然后试着剪,就这么慢慢地尝试了。她说她爷爷看了她的剪纸直摇头,村子里的大多数人也与她爷爷一样的态度,但是已经有些公司开始出比较高的价钱买她的作品了,她说还有一些订单等着去设计。没等青年学生说完,老主任插话问她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把传统给丢掉了,或者偏离了剪纸的民间属性。老主任说他的意思是担心青年学生会走了样。青年学生笑笑说她还没有考虑这样沉重的话题呢,她说目前她想的是如何把剪纸做好,她心中朦朦胧胧地有一些说不出的东西,也许得慢慢来吧,需要的是时间。这是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他插言道,民间与正统是互相摇摆的,今天的民间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正统呢,有些事情当大家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比如剪纸这样的手艺,也许在其间蕴含了某些大家说不出的东西,是传统的,是血脉的,或者往大一点里说是民族的,当其间的传承失却了,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所有的努力都显得苍白,因为大家的内心已经走远了,而且愈走愈远,直到有一天一切都不复存在,说到底,还是刚才那句话,这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失去了传承。老主任接着他的话说,在这一张普通的民间红纸的各式纹样里就含有着一个民族的图腾,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激动就在此间展开,他年轻时就曾经这样想过。   是的,他已经多年见不到剪纸了,青年学生的剪纸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剪纸,里面就有他的激动,或者某种朦胧的想法。墙围子上、窗纸上,大红的花朵依旧艳丽,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娶媳妇(后来他知道,那叫老鼠嫁女,但他更愿意叫小老鼠娶媳妇)让他看了一遍又一遍,这都是大院子里的姑姑们剪的。大院子里热闹得很,六七个姑姑都还年轻,手巧得一个赛过一个。过年的时候,母亲就要他去代销处卷几张大红纸去后面几个姑姑那里,说是要姑姑们给剪几个福字、几枝窗花或者几只小鸟贴在家里,说是过年贴上喜庆、红火。而他喜欢的却是孙悟空、猪八戒、小老鼠之类的,姑姑们往往先给他剪几只小老鼠、一两个孙悟空、猪八戒把他打发了。一张红纸、一把剪子,姑姑们一边说笑着一边剪着,有时会大笑起来,但却一刻也不停下,手臂一起一伏地抬着转动着,剪子在红纸上穿行,地上落满了碎纸屑,地面被点缀了红红的星点,好看极了。他蹲在地上捡落在地上的红长条。(他突然偷眼看了看姑姑们,姑姑们在红纸的映照下,露出一脸的兴奋,白里透着微微的红,那么好看,他突然想到了媳妇。但这只是一闪的念头)。他感到好奇,姑姑们剪的是什么,他站起身来惊奇地看着摆在一边的美丽的大红图案。用不了几天,一只只可爱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飞到了墙上,一朵朵花儿红红地在窗纸上盛开。只是过了没几年的时间,姑姑们就像她们自个儿剪出的小鸟儿飞往了别处,随之墙上的小鸟也沉默下来、窗纸上的花朵也失去了颜色,再后来,一切说不见就都不见了。这个青年学生送来的作品让他感到兴奋,在这似曾相识的、温暖的红色图案里,他看到了姑姑们年轻的面影。那个时候,姑姑们比眼前这个青年学生还年轻,也就是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刚出头的岁数,她们就是叽叽喳喳的叫着的小鸟儿,她们就是即将盛开的花朵。她们就用一把剪刀、一张大红纸在小心翼翼地、心怀小羞涩的甜蜜,猜测着自己命运的可能。也许,姑姑们把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小甜蜜也剪在了花朵或者小鸟上,在盛开或者鸣叫里就透露着,可惜那时他还小,一点也不明白,也没有注意姑姑们脸上轻轻闪了一下就消失了的红晕。二三十年里,那些花朵在角落里渐次凋谢下去,小鸟一只只地无声息地飞走。大红色在他眼前一闪而过,瞬间便黯淡下来。   在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许多老同事都与他说到了单位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剪纸艺术家。但是在那个臭名昭著的年代里,这个优秀的剪纸艺术家被戴上了反革命的帽子,为了不让这个剪纸艺术家说话,刽子手给这个艺术家的嘴上戴上了铁嚼子,以非人的手段折磨着年轻的艺术家。每每听到这事情,他就血脉愤涨,感觉受害的就是他自己,他看到剪纸艺术家倒在比剪纸更红的血泊之中,那鲜红的血,是剪纸艺术家的,也是他的,最后成为大红纸的色彩。后来,他在资料中看到了如下的记录:XXX,堡集镇大营冯村人。自幼聪慧,善摹仿,在本村小学读书时,美术课成绩即列全校之冠。其母冯崔氏是乡里闻名的民间剪纸艺人,每于家务和农事之余剪帽花、鞋花、枕头顶花等售于市,以为家中生活之助。xxx幼年在母亲熏陶下热爱剪纸艺术。1953年考入惠民中学,1958年因肺结核中途辍学。在家养病期间,潜心学习和研究剪纸与绘画。曾在县、省级报刊上发表多幅剪纸作品。他的《高唱丰收》等作品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山东十年剪纸选》。1960年到惠民地区医士学校工作。1963年调xx县文化馆做美术工作,致力于民间剪纸的搜集、创作和研究。其作品多次在省级报刊发表,并被送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展出。获省内外美术界好评。1971年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判死刑,含冤而死。1980年平反昭雪。     这个青年学生稚嫩的手又能够挽留住多少呢,她正在认真地剪着,剪刀不时发出轻微的嗤嗤声,不时有纸屑落到地上。其间发生了什么,年轻的她也许还不曾想过,也还没有明白。他在看着墙上挂着的、被装裱过的剪纸,有《修水库去》、《赶集归来》、《走亲戚》等。最后他的目光落到青年学生身上。他看到她迟疑了一下,好像想到了什么,他看到她的手轻微地抖了一下,剪刀划破了她捏着红宣纸的手,一滴鲜红的血滴下来,在颜色并不纯正的红宣纸上氤氲开来。但她好像没有感觉到,她马上镇静下来,握着剪刀的手依然在一起一伏着。她完全沉浸在手在红宣纸上的舞蹈中,她试图完成这一幅作品。他想,这一张剪纸上沾染着的她的鲜红的血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漂洗净。许多年后,这一张剪纸会飘落何处,是在繁华的舞蹈中盛开,还是在落寞的呜咽中消散?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