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7 编辑 <br /><br /> 留存在镰刀里的沧桑岁月 南山子衿 在老家的宅子里,我又一次见到了久违的镰刀。镰刀挂在墙上的木钉子上,刀面已锈迹斑斑,刀把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望上去抺了一层油似的,湿漉漉的,如当年挥镰割麦时从手中淌下的汗水。眼望镰刀,不仅想起了父母,还有自己夏天割麦时的情景,以及使用过的那些簸箕、圆筐、笊篱,还有老家的一切坛坛罐罐。 打春百日,挥镰割麦。割麦是夏收的主旋律。割麦的人主要是青壮年妇女,上世纪包产到户之前的农村不像现在,只要有劳力,随处可以打工挣钱。那个时候,妇女割麦是为了挣工分,分粮食。有时候为了多挣工分,就得早出晚归,或干包工活,这样一天就能割很多的麦田。而有时则是干开工,这要看小麦成熟的程度和麦地的多少,往往由生产队长决定。割下的麦田一铺子一铺子放好,然后男人们就用芨芨拧上的幺子去捆割下的麦杆,捆出的麦捆棱角分明,上小下大呈三棱状。若遇雨天不能及时拉运,从下到上垒上三、五个又是一个大三棱形,雨水就从上直滴地面,很少渗进麦捆。那时候捆好的麦捆是用皮车拉运的,我的父亲就是一个专使皮车的把式,为此,春夏秋冬我没少乐呵呵地坐皮车兜风。 可就包产到户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仍然是拿镰刀割麦的。我就经过了那样的年月。那时候,我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学校有二十多亩学农基地,种地的时候,都是由老师和学生去完成。那个时候,我象父母那样扶过犁、溜过种、撒过肥料,浇水、割田、打场、扬场等农活样样都做过;那个时候,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老实说还要等丰收的庄稼变卖后改善办学条件呢?那个时候,往地里灌水,往往多是夜晚,拿上铁锨,挽起裤腿,说干就干,有时遇到水大,坝不牢靠的时候,就在坝即将倒塌的瞬间,毫不犹豫,一个猛子跳进水中,用身子扛住将要倒的坝。割麦子的时候,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的影子。现在的农村,不要说割麦不用镰刀了,就连种田也不用牛了。 插稻抢先,割麦抢天。干完了学校的,自己家的麦地也熟透了。麦穗托着饱满的麦粒,低头静静地等着收获。因为自己不是专职农民,就拉麦孔用的兰驼车都要等别人方便的时候才能雇上。为了不至于将麦秆身体弄疼,妻子常常在磨刀石上将镰刀磨得非常锋利。为的是割麦时图个干脆,也可在同样的时间里多割麦田。就这样,头顶着火辣辣的日头下,把自己弯成一把镰刀,挥洒汗水,把麦子的忠诚一边收割,一边议论未来的憧憬,毫不掩饰祖先给我们的梦想。 月光如水的早上,趁着凉意,离天亮还早,打早的人们便已经到了地上。尽管看不见人影,但从声音的位置却能判断出是张家还是李家。听着嚓嚓嚓的挥镰声,就如一首首丰收曲,那曲中裹诉着农人们一年的辛劳。麦秆一株株割倒了,露珠顺着麦秆落到了地面,有时割上一阵,鞋面、裤子都被露水弄得很湿。等太阳老高了,自己计划中的麦田也割倒了,回头抽去缠绕在麦秆上的杂草,这个时候可回家吃早餐了。吃过午饭,麦秆的水份被日头晒得差不多了,有的干脆晒干了,便用早已拧好的芨芨幺子将地里摊开的麦铺捆成孔,然后再拉运到场上。 炎热的夏天,人们大汗淋漓挥镰割麦的时候,老少爷们、妇孺孩童,双手捧碗喝着山上采回的山茶叶并放少许食盐煮沸的茶水,那感觉真是清凉爽口,一口气喝上二、三碗,过瘾、解喝,暑气顿消,精神倍长,赛过正品铁观音,干起活来有劲头,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简单地从自家或别人家的菜地里,顺手拔上几株薄荷、荊芥弹去泥土,泡在开水中,条件好的,再放上点白糖,那味道总是甘甜醇香,伴着淡淡的泥土的芬香,夹杂着薄荷、荆芥嫩绿的滋味,喝起来消喝解署、明目健神、沁人心脾、精神爽快,赛过喝饮料啊。 拾麦穗是老人、孩子的事。那时我母亲虽不属于老人的行列,却因为小脚的缘故,常常领我们去拾麦穗。拾麦穗的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并排一行一行的在收割后的麦茬中捡拾。有时候要用指甲掐去麦杆,只将麦穗入筐;有时候却是连穗带杆统统拾入筐内。拾的过程中大人们还来回进行监督,看拾净了没有。早的时候,为生产队而拾,捡拾的麦穗要称斤过磅记工分,当然也有开工,开工活挣的工分不多,可因为是孩子,假期也没有什么娱乐或去处。多少挣点工分,为家里多分些口粮,这个活,孩子们都还是挺喜欢的。 蛙声沸腾的夜晚到来的时候,忽然从记忆深处跃出了两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去蛙声一片。”因为这个时候,离麦熟已经很近了。从田陇上走过,随意掐一个麦穗,放在手心揉一揉,便知离收割还有多长时间了。每当这个时候,想坐了就随便捋一把草,垫到屁股下面,就地一坐,总不思想将裤子弄脏。而或就地一躺,望着星星闪烁的眼睛,在天空中找着三星、牛郎织女星、北斗七星等,想着麦的心事,心想着今年麦收后又能做好多的事了。麦叶如芦叶又似利剑,麦穗高昂的头颅也渐渐趋于谦逊。晚风中,阵阵麦香扑面而来。这个时候,可以什么都不想,也可以海天阔地地随意去想。 有时忽然间天降暴雨,一夜之间,就把整个麦地破坏的东倒西歪,不成样子。第二日早晨,天刚麻麻亮,人们便趿着鞋子奔向自家的田地,顾不得脚底下泥滑,查看那漩涡似的,倒伏成片的麦海。这是麦收之际,农人最担心的事情,因为倒伏,那满心十成的收获,恐怕也要减去几勺了。 现在,镰刀已离我远去多年了。可割麦的事仍在进行,但却被机器替代了。镰刀,偶尔被乡亲们用用,也只是用来为牲畜割割草而已。可是,睹物思人,思人生情。那人、那地、那水、那物,仿佛就在眼前闪过。 正如那些使用过的簸箕、笊篱、架子车一样。如今,它们是有资格进农耕博物馆或村史馆的。所有这些,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是忘不了的,因为它已融进了我的生命。那怕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天涯海角。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