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47 编辑 <br /><br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在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活动中的一些感想◇ 昨日时光 用路遥先生惯常的言说方式作为这个文章的题目,看起来有点OUT,但我以为这恰是对路遥的一种纪念。路遥写小说爱用叹词,动不动就“啊啊啊”,此外,他还经常说“是的”“是啊”“人生啊”“由于”“使得”“所有”“伟大”“生活啊”“而”……这些都是路遥小说中的高频词。在这个连小学生作文都要写上“路灯和行人交换孤单”这样的时髦语言的时代,路遥的语言无疑落后了,就像一个穿着棒槌袄子,腰里捆一截电线的庄稼汉偶尔撞进了大商城,被一群鲜衣怒马的阔少们恶意围观。即便如此尴尬,我还是要以这个题目表达对路遥先生深深的敬意。他以《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成就了他并不平凡的人生。随着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已经去世二十三年的路遥连同他的同名小说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怀念。但愿这种社会现象不仅仅是同品牌商业运作的成功典范,希望它能够表达的是一个古老民族不甘落后、抗争奋进的时代心声。 知道路遥这个人,是在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在汉中上师范。1983年初冬的某一天,我从同桌那搞来一本纯文学杂志,是期刊,但名字已经记不清了,现在想来大约是《当代》或者《小说月报》吧。书非借不能读,何况又是八十年代很时髦的纯文学的内容,我就在课堂上偷偷读了起来。初冬的黄昏,下午放学后我没有马上回宿舍,而是有预谋的躲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继续看杂志,那里面有路遥的一篇小说《人生》。小说里面的每一个字仿佛都是磁铁一样,把我的目光牢牢地粘住了。我仔细咀嚼着一行行的文字,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在我心中激荡起来。那天黄昏,我忘记了自己还没吃饭,我忘记了暮色的大网已悄然将我罩住,我甚至忘记了我自己是谁,我把自己当成了高加林!我觉得是我对不起刘巧珍,我应该给她爱情的。她那么爱我,我却狠心抛弃了他。想着想着,我竟抑制不住地啜泣起来!上晚自习的时候,同桌见我眼睛红,问我怎么了,是不是哪个驴日的欺负我了,我老老实实告诉他,没有谁欺负我,是自己读小说读哭了。同桌是个城固人,杂志是他哥哥的,他哥哥当时在汉山上的电视转播塔里工作。多少年后,我的同桌成了个煤老板,辞了公职去河南搞小煤窑,没挣下多少钱却装作很有钱的样子。那天晚上,同桌笑我没搞场,像个女人家一样,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他哪里知道,高加林、刘巧珍可不是古人,他们就是当代人,那故事就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路遥是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去写的,写得很真实,也很尖锐。在我看来,小说《人生》写的是城乡差别,是农民和居民在国民待遇方面的巨大反差。高加林进城后抛弃了刘巧珍,使我想起了我的准姐夫1981年进城接班工作后抛弃了我的二姐。从根源上讲,我那么多的眼泪都是为我二姐流的。我可怜的二姐,虽然后来也嫁进了汉中城里,但她的一生是不幸福的,四十五岁就走了,非正常死亡,她内心的悲苦没跟任何人讲过,但我最能理解她。那个负心汉是我们一个生产队的,我二姐死后他很内疚,还一个人偷偷跑到我二姐的坟上哭过。让他一辈子永远内疚下去吧,九女村的高加林。我曾经那么恨他,可我现在一点也恨不起来,因为我知道,类似于高加林、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路遥替我们写出了时代的呼声,向上天反映了他的不公正。那是我痛彻心扉的一次哭泣,我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来。以前看书也哭过,比如看《红楼梦》,看到“晴雯之死”那一回,我为她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但和读《人生》的强烈震撼还是没法比的。文学的魅力就这这里,它可以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感动我们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把美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比起如今那些躲进民国或明清历史中寻找写作素材的作家们,路遥敢于直面当下正在经历的生活,而且写得那么真实,那么准确,那么深刻,除了佩服他的才情、担当和勇气外,我无话可说。 有幸见到路遥的真身,是在1988年冬天。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路遥那时候刚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那时候,我在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学习,系主任沙作洪是北大中文系高材生,曾给胡耀邦做过秘书。有一天,沙主任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何西来,以及当时陕西文学领军人物路遥到我们学院做报告。何西来是当代文学评论家,曾任《文学评论》主编。他是陕西临潼人,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何教授虽然常年生活在北京,但他积极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陕西文学的发展鼓与呼。他曾在多个场合毫不掩饰自己对故土的眷恋,对乡音的执著。他说秦人重气节,好承诺,进取之心是秦人的风骨,这一点特别契合路遥。我所见到的路遥是一个敦敦实实的陕北汉子,敦实得就像黄土高原上一座小山包。那天下午,他在主席台上给我们做报告,一边不停地抽烟,一边不停地用陕北话跟我们扯闲篇。他讲了些什么,我现在一句也想不起来,记忆最深的还是他的墨镜,还有那件洗得发白的牛仔衣。牛仔衣上有很多口袋,整个人就像一架重型轰炸机,机身上挂满了各式导弹,随时准备发射。路遥是个真汉子,是我的一个值得信赖的大哥,但我当时看不出别人印象中的那种谦和。路遥当时很张扬,雄心勃勃的样子,说话口气比较大——陕北人都这样。我们宿舍就有两个陕北人,口音和路遥一模一样,我听惯了他们的胡吹海侃,因此听路遥的报告语言上的障碍一点也不存在。报告会结束后,有很多人找路遥签名,我没挤进去,没有留下路遥的笔迹,到现在还是个遗憾。 1992年冬天,从广播里知道路遥去世的消息后,我心头一阵发紧。那时候,我正忙着准备结婚,没有特别关注路遥的消息。要不是他留下了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他也许就像当代文坛上的一颗流星一样陨落掉,再无消息。那部不朽的长篇力作在他死后一版再版,为他延长了生命,也刷新了文学类畅销书的纪录。在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这真是一个奇迹。 再后来就是读到他的遗作《平凡的世界》。那是多少年后我从地摊上花二十块钱买来的几册盗版书,现在还是新的。很惭愧,我到现在还没有完整地过一遍,只是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同名的电视连续剧,才对它的情节、人物略知一二,因此今天在这里发言就有点心虚。虽然我没有完整地读过它,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表达敬意,就像我到现在也没有完整地读过卡夫卡的《城堡》和《审判》,没有完整地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丝毫不会妨碍我对它们的顶礼膜拜。如果说《人生》是一座山峰的话,《平凡的世界》就是一片高原,它远比《人生》厚实。《平凡的世界》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史诗品格的杰作,它以文学家犀利的目光纵览了中国农民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改革的壮丽图景。凭借这一点,《平凡的世界》荣获了全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有幸在生前领受了这份巨大的荣耀,他在有生之年终于弄成了一件大事。对我们这些才质平庸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是我们努力三辈子也弄不成的一件事,路遥咋就弄成了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路遥十八岁就当上了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大学毕业就进了《延河》编辑部,后来又娶了北京的女知青林达为妻……他做的哪一件都是可圈可点的大事情,是男人该做的大事情。路遥的成功是他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生命的夜幕却在如日中天的年纪降落。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活得很累,他像牛一样地劳动,像土地一样地奉献。 《平凡的世界》是成功的,除了几十年长盛不衰,一版再版,甚至盗版猖獗可以作为证明外,最根本的是它催人奋进的主题,是它字里行间试图要表达出来的普通人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冲动。比起都市、乡村、爱情、武侠、历史、军事、政治等题材,《平凡的世界》题材要复杂得多,绝不能简单地归到乡村题材,它所表达的改变命运的主题永远也不会过时,我想这大概就是这部小说成为畅销书的深层次的原因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凡的世界》就是中国版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孙少平就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个人奋斗是两部名著共同的主题,它激励过并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渴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它曾经激励并将继续激励像我这样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今天的中老年人。除了主题外,《平凡的世界》取得成功还因为它的《史记》笔法。路遥仿佛就是司马迁,是一个忠实于历史的耿介的史官,他用毕生的心血为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立传。如果路遥活到现在,他肯定会写强力反腐,写“一带一路”,写中日钓鱼岛争端……他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去写,而且总是写得那么准,那么真。《平凡的世界》就是一本老像册,收藏着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中国社会的影像资料。 《平凡的世界》也是有瑕疵的,但前提是瑕不掩瑜,在这个评价前提下,我们可以就技巧方面探讨一下这篇小说存在的某些遗憾。首先,我以为路遥还可以把《平凡的世界》写得再平凡一点。不要写高层的政治斗争,不要让田晓霞这样的高干子女爱上农民青年孙少平,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中国社会趋炎附势的国情。一个女大学生,一个省报的记者,一个地委书记的女儿,她和农民的儿子之间差了多少个等级,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交集?路遥不是不知道,可他还是那样写了,那就显得有点虚。其次,作者路遥过多地介入小说,经常大段大段的感慨与说教,就像托尔斯泰一样语重心长,罗哩罗嗦,但他远没有达到托翁的宗教境界。比如他说:“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的与所爱的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他对小说介入过深,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人生导师,怪不得《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有那么多女青年向他请教人生问题,还限定时间让他答复,否则就要死给他看,这完全是路遥自找的。小说家就是个讲故事的人,不要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如果去掉这些感慨与说教,让人物自己去表演,是不是更真实更客观一些?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敬请各位批评,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有议论总比沉寂下去好。“世界读书日”快要到了,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小说,读路遥,读中国语文。更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提升、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甚至改变命运。改变命运是路遥小说的主旋律,也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主旋律。如果说平凡是世界的本质属性,那么超越则是人生的进化要求。没有哪个草民甘愿贫穷一生,没有哪个作家甘愿平庸到死。向超越自我的路遥致敬,向天下所有不甘平庸的生命致敬! 最后,让我借用路遥的几句话结束这篇随感: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我基本上和外地的作家没有深交。一些半生不熟的人凑到一块,还得应酬,这是我所不擅长的。我很佩服文艺界那些“见面熟”的人,似乎一见面就是老朋友。我做不到这一点。在别人抢着表演的场所,我宁愿做一个沉默的观众。 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 2015-4-8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