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事河蟹补肉

 2021-09-30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26 编辑 <br /><br /> 为诗人笔下的想象所迷的时候,我知道有种超脱的力量,神秘地充斥于这片行走空间,并且首先充满了我的头脑。这力量源自铺天盖地的大自然的宁静,还有与之呼应的,忽然席卷而来的源自心底的激情。   那时我走在河滩里,林木茂密,而书里槐香四溢,私欲彰显——享受孤独是人类最大的私欲,要是有人失去了享受孤独的能力,也便失去了享受回忆的能力。反之,置身于复杂情境太久的人往往会有点歇斯底里。孤独这杯醇酒,有闲者才能享用,无用者才能品味。孤独中酝酿的,是情感之醇酒。   那时我读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森林迁徙到城市的老人,寄居在十六块嗒嗒震响的玻璃房子里:这是儿子为他安排的一个停车场的岗亭。阿来在短篇小说《槐花》里写到老猎人半夜里醒来,闻到了浓烈的槐花香。   现在,桌子上有一本青苔色封面的书《阿坝阿来》,这书里面就有我秘密的珍稀《槐花》。故事令我着迷的,不是后面部分出现的物质和精神意义上的槐花饼,而是开篇部分老人那些渗透了淡淡忧郁的想象,就是老人醒来时岗亭里的情景描写。诗人出身的小说家阿来,笔调之优雅,情感之饱满,在全文中并没有偏疏,但我却一直忘不了那个开篇:在那里,诗人仅仅以一种个人化的形容,就把我内心潮水般汹涌的幸福陶醉,变成了淹没自己灵魂的汪洋大海,幸福的海潮一浪高过一浪,扑面而来,使我到了无路可退、无法抗拒的地步——剩下的只有灵魂的晕眩或者颤栗。   在身上转动着的忽拉圈,忽然滑到了我的手里。轻音乐《巴比伦河》的沧桑与优美,从歌者浑厚的嗓音抵达我的内心,敲出我灵魂的浪漫记忆。   我拿起这本书,翻到《槐花》。找到一个动词:啜饮。   先紧张地浏览几遍,想要找到曾经使我感到幸福的晕眩的文字,一个词或者一个比喻句。那个词,必然是“啜饮”,但是真的有个比喻句吗?怎么可能没有?这样仅凭一个平常不过的词语“啜饮”,怎么能将一个幸福的晕眩,如此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上,使我经年不忘?又冲动地去找《尘埃飞扬》——另一个版本的阿来的短篇小说集,翻开《槐花》,内容同样。甚至又翻出最早买来的版本《旧年的血迹》。------我过去从来没有意识到,家中居然有了不同时期买下的阿来短篇小说集的三种版本。这种孩子气举动的结果当然可以想象,书里的《槐花》内容完全一致,都没有那个我记忆里应当有的关于“啜饮”的比喻句。   “啜饮往事------幽深的倒悬的杯子”。开篇部分有的只是这样两个关键的短语。   “你有这样的啜饮往事的杯子么?”我心里不禁生出这样的疑问。   这样两个短语——“啜饮往事”和“倒悬的杯子”,在原文隔了好几行,意思却明显关联,它们靠着我的想象,牢牢地关联在一起,给我一种巨大的冲击,再一次使我晕眩,使我幸福,它们无以言喻的美感,把一种无法言传的情意带到我的心上。   “当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气味的杯子。他总是平静而又小心地啜饮。”   当你读到这摆在面前的句子,你就会知道,凭着一块岩石建立一座城堡,就像凭着一句诗征服一颗心,那个人只能是像阿来这样曾与大地命运相连的诗人。   我的眼睛选出这样的句子,是因为我的心体会到了故事里老人的软弱。“往事气味”几个字所隐含的杀伤力,对一个孤独的人是不可估量的。在槐花面前,在田园生活的往事面前,他眼前遍设栅栏的现实生活,反倒是一种可以通过幻想而超脱的虚拟的生活。他独自在夜里醒来,品味不知何来的浓郁的槐花香——槐花香就是往事的气味——回到田园记忆,回到散发着树木、泥土气味的森林的独立王国。   还有“平静而又小心地啜饮”!且不说“啜饮”这个词,阿来安在一个老猎人身上,是不是太过奢侈,就是那个“平静而又小心”的姿态,我也能一下子读出来,那必然是作家阿来自己的姿态。当一个作家,用作品中的人物的口吻,来表达作家自己的心境的时候,我们怎么会读不出那种深沉的喟叹?如果说,作家代替人物选择语言是一种“失误”的话,那么呈现在文学史上的“正确”作品里,有几个人的语言脱得了寒伧?   “啜饮往事时,他小心翼翼地不叫嘴唇碰到那杯子的边沿,以免尝到油漆过的、生了锈的、被油污腐蚀了的钢铁的味道。”   我还记得在那片江滩树木的浓阴下,走着读到这句话时产生的想象。“啜饮往事”这个词组,与前面“倒悬的杯子”连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优雅的高脚杯,眼前显出杉树迷人的孤独。我的头脑幸福地晕眩了一下,清晰地听到来自心底的喝彩。我从来没有忘记这幸福,也从未试图向人转述。当阿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争说读过他的作品,我竟然想要转述《槐花》这个细节,可是我竟又开不了口,甚至无法说出“啜饮往事”这个短语。因为我不记得书中的原话,同时我也不曾像今天这样,找到一个逻辑严密的句子。   小说里有作者的影子,这是虚构不足的时候的情形。当我向阿来提起他的短篇小说的时候,阿来口头重申了他以前的观点:那是散文化的。我想,小说的虚构里,有人生的虚构,更有心境的真实。享受孤独时拥有“啜饮往事”那样优雅超脱的姿态者,必然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一个拥有过田园生活的人。文体和语言有什么界线和禁忌?我只介意选材,反正是比较唯美,喜欢私生活,胜于那些大场景,大动乱。   “他总是平静而又小心地啜饮,斟满往事气味的,幽深的倒悬的杯子。”   “汉语表达者”阿来所呈现的最美最美的汉语作品《槐花》,表达的是一个人回忆往事的惆怅之情,是一个人关于山野故园的历史记忆,是一个人躺在水泥地面上,自斟自饮那些充满往事气味的淡酒——那酒里混合着心底挥之不去的林中事物:蘑菇和槐花、泥土和青草。——仿佛想到它们也能一解烦愁。   现在我清楚地知道,此后我的头脑中将浮现出来的比喻句,不是“啜饮”,而是“杯子”。这个“倒悬的杯子”才是我一直寻找的比喻句,本体是岗亭,这个在老人眼里“鸟笼一样又像酒瓶一样的房子”的岗亭——从内看是一个“斟满往事气味”的高脚杯,从外看像“一朵硕大而孤独的蘑菇”——仅仅是看到这些比喻,我们就感觉到了作家用优美汉语啜饮的是怎样伤感而美好的往日情怀了。   我的回顾和叙述,只不过是还原小说作者情感的过程。到此为止吧,我的眼睛接触到这样一些带引号的词语,已经软弱得不成样子,眼泪瞬间就要冲出来了。    (2015-8-22)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