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10 编辑 <br /><br /> 木祥 秋天,整个三川坝子的谷子都黄了。四面的山,颜色却还很绿。金色的稻浪,轻打着绿色的山冈。村庄像大海中的小岛,被流金一样的色彩簇拥着,包围着。整个坝子里,每一寸土地上,所有的色彩和气息都充满收获前的凝重,丰收了的喜悦。 这个秋天,我从永胜小镇开着车去丽江古城,经过三川。三川坝的秋色吸引着我,在蜿蜒而平整的“丽永公路”(丽江至永胜)上,我看见大雁队伍整整齐齐,它们从容不迫地飞过湛蓝的天空。公路两边,开满了山菊花,我们的车仿佛在菊花丛中行驶… …我想,《丽江马帮》中关于“三川坝”的这一章节,可以定稿了。在写《丽江马帮》的过程中,到底写不写三川?写好了初稿,又再三推敲,应不应该上这一章稿子?这些,我曾经犹豫再三。现在,在三川迷人的秋色中,在沉甸甸的丰收季节里,我充满了激情和畅想。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象三川这样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马帮部落,“滇西的米粮仓”,不写进《丽江马帮》,实在是太可惜了! 三川不仅是滇西最有名的鱼米之乡,三川而且和丽江古城自古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三川坝和丽江古城只有一条金沙江相隔,可谓一衣带水。旧社会,三川到丽江古城的马帮,一天都没有间断过,三川近千匹牲口组成的马帮,主要的运输活动就是在丽江古城。我在丽江古城采访时,古城的老人这样对我说:过去,丽江古城是三川马帮的“窝子”(经常出没的地方),丽江古城的哪个马店没有住过三川马帮呢?在旧社会,没有到过三川的丽江人很多,但是,不知道三川的人却十分少。纳西人就是从三川马帮的身上了解到了三川的信息。纳西人和汉族打交道,首先接触的就是三川的汉族。本来,古城的纳西族大多数不懂汉话,和三川商人和马帮打的交道多了,三川人乡土味很浓的汉话,古城的纳西人都听得懂。 常年都有一大批三川的马帮和商人活跃在丽江古城,他们从三川驮来米,鱼肉,鸡鸭蛋,红糖,土碱… …他们又从古城里把布匹和盐驮到三川。丽江古城和永胜三川,就是靠马帮而紧密地联在了一起。丽江古城吃的大米大多数是三川生产的。三川是有名的滇西鱼米之乡,十万亩良田,每一寸土地上,只要栽上稻谷就会丰收。据统计,即使是丽江地区四个县都不生产粮食,三川生产的大米就足够供应。就因为三川是滇西的鱼米之乡,早在明末清初,丽江木土司就曾经把领地扩充到了永胜三川,在三川发展粮食生产。 三川北边有一个村,现在叫睦科,过去的名称是“木科”(引自《永胜县志》)。“木”,就界定了是在丽江木土司的管辖区域内。木土司跨过金沙江,到永胜三川来发展地盘,除了战略防卫上的需要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保证丽江古城的粮食供应。丽江海拔高,比三川高700多米,不利于水稻生产,要让丽江古城的军民吃上大米,到离丽江最近的三川发展是最好的途径。所以,当时的木科,就成了木土司最重要的稻谷生产基地,每年生产的稻谷,晒干扬净以后,用马帮运到丽江古城。丰收的年成,也在睦科储备一部份大米。现在,睦科村还有一个小地名叫“官仓”,官家的仓库,原因就是修了木土司储备粮食的仓库,因此而得名“官仓”。 三川坝还是永胜县城,四川内陆通往丽江古城的古驿道。丽江,西藏,迪庆的马帮到四川内陆去,三川是唯一一条捷径。现在的“丽永公路”,就修在三川坝子的东山脚下。到四川去,到泸沽湖去,从丽江出发,所经的第一个坝子就是三川。我问过许多到过丽江的朋友,他们都到过宁蒗的泸沽湖,他们说都知道有一条“丽永公路”,都知道有“三川”这样一个坝子。 这让我激动不己。 同样,在旧社会,四川的马帮,永胜的马帮到丽江到西藏和中甸去,三川是怎么也回避不了的一个驿站。因此,三川也就成了丽江最重要的茶马古道。坝子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村庄,都有许多自己的马帮,都住扎过数不清的过往马帮。整个坝子里,都有马帮的故事。 我在三川里出生,在三川里长大,但我在二十岁以前,却从来没有走出过三川。一个小小的坝子,二十年都没有跨越出一步!走出这个坝子,似乎只是马帮们的事。现在,我移居到县城的小镇里,但三川仍然是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在三川长大,在很大程度上,童年就是故乡。由于工作的需要,有很多时候我都开着汽车在“丽永公路”上跑,随时都有机会经过三川,经过三川到丽江古城去,到迪庆或更远的地方去。 我从永胜小镇出发,开着车出门,走上5公里路,就出了小城的坝子。出了城,到了关丫口,丫口高出坝子近一公里,就可以看到美丽的三川坝了。车过关丫口,然后随公路蜿蜒而下,在路上,我透过车窗,鸟瞰三川景色。在这条高出坝子将近一公里的公路上,可以看到坝子的每一个角落,欣赏三川这个美丽的坝子。 三川的景色,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一种田园之美,自然之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庄稼带来的美丽,这种真正属于自然的美丽让我浮想联翩。这里被丽江人称之为“西关远眺”。光绪《永北直隶厅志》载文赞美此景:“双峰插天,一关扼要,每一登临,众山皆小。三川之秀壤芳畴频来眼底,五约之壶峰笔岫俱列胸前。而且左顾虹桥,右盼狮岭,仰视雪山一揽无遗。”在路上,我们经常看到过往的旅客在公路上停下车来,站在公路边上赞叹坝子的美丽。很多时候,我看到旅客们站在公路边上摄影,拍摄照片。三川,能让从泸沽湖回来的旅客留下步来,看一看路边的花朵,闻一闻青草气息,田园气息。 站在公路的高处朝坝子里看,三川坝南北长有20公里左右,东西宽3公里左右。坝子四边,都是起伏的群山,山上偶尔有两个小山寨,寨子的瓦房和草房上冒着淡淡的炊烟。四周的山上,有绿色的树和草,还有红色的泥土。坝子里大大小小的村庄星落棋布,村子被庄稼包围着,翠竹和树木环绕着村子,小河沿着村子边流淌。小河有三条,中泥河,桥头河,板山河。三条河流过整个坝子,三条河养育了三川人。三川人对这三条河感恩不尽,为了报答这三条河的养育之恩,坝子也取名“三川”。当然,三川这个地名,也有和四川嫓美的意思。据说,三川这个地名,还是出自一些四川马帮的口中。远在清朝初期,从四川远道而来的马帮经过三川,他们的马匹驮着丝绸、铜器到丽江古城去。这些马帮走到了三川南山坡上,看着三川坝子一下子惊叫起来:“这个地方啷个象我们四川呢?!”马帮们有点怀疑自己已经重新踏上了四川的故土了,细一看,细一想,路一点也没有走错。住到了三川的马店里,他们一再说三川丰富的物产,三川肥沃的土地和迷人的庄稼一点也不比四川差。四川的马帮又有点不甘心云南有象四川一样的坝子,就压低一个数说:“这个地方应该叫‘三川’才对”。 这些马帮的话从马店传开去,久而久之,三川就因此而得名......对三川的描绘,不只是不个单纯的名称由来与寻踪。印在骨髓里的情感和故事,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诉说。因此,我只想用一句最为通俗的话语来表白:三川,我的家乡。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