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美人(古代)折纸 1V1

 2021-10-01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3 编辑 <br /><br /> 11月21日,小雪节气的前一天,应文友高迎春先生之邀,我们一行四人驱车来到宁津,德城区的三位文友几乎同时到达。宁津县有关领导和文友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全程陪同活动,心中十分感动。一路行来,充分感受到宁津县丰厚的文化底蕴,受益很多。 高先生嘱我写篇文章。我感觉要说的很多,应该从何说起呢?还是先谈谈古树吧。说到古树,在华北其实不难见到,北京四合院里有,泰安岱庙里有,宁津的乡间也有。只是与别处的古树相比,这里的古树似乎更加出奇。对此高迎春先生和宁津的诸多文友已有很多描述,今天我来说树,不知再说些什么,只能谈些粗浅的感受。 1. 保店镇的“杨抱槐” 上午十点,活动正式开始。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依次观看了宁津展览馆、蟋蟀文博馆、《大刀记》文博馆、杂技文博馆、宁津美术馆和博物馆,内容丰富精彩,令人称奇。下午两点从县城出发,先到保店镇张长俊先生的山花剪纸培训中心。走近屋内,只见墙上挂满了各样的剪纸,那精到的技艺,十分吸引人,尤其那幅《清明上河图》,刀工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听说有些作品已销往国外,可喜可贺。 看完剪纸厂,西行大约20余华里,便来到保店镇黄家镇村。我们在丁字路口下车。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大街上少见青壮年和儿童。街北侧有个小卖部,七八位老人正站在那里闲谈。小卖部往西约20米处,就是那棵“杨抱槐”。 “杨抱槐”在东西大街南侧,紧挨着路边,被一圈约两米高的栏杆护卫着,北侧的栏杆上挂了一块“简介”,描述着“杨抱槐”的历史、特征和传说。我朝东北方向后退十几步,远观这棵奇树,树高大概20米左右,树身周长约5米。树冠较大,枝干交错,因是初冬,叶子已有些稀疏,从北面看树身,只能看到杨树的表皮,往上看则枝干有别,叶型各异。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来此拍摄《大刀记》,拍摄间隙,演职人员齐聚树下,喝茶聊天,甚为惬意。 我转到树干西侧。走近细看,底部只见杨树的表皮,离地面约5米处方见槐树树干,它从杨树怀抱里呈30度角往西南方斜上伸出,外围的杨树则尽可能张开胸怀、虚心退让,以无私的大爱,任由槐树蓬勃扩张,宁愿自己身体受伤。这情景,让我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间一种常见的现象:奶奶照看孙子,冬天怕孩子冷,便解开大棉裤腰,将孩子的腿脚贴身放入其中,在棉裤的包裹中,将自己的体温传递给孩子,以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由衷的疼爱之情。再定睛细看时,见老杨树的树干上方已腐蚀成洞,树皮布满了褶皱和斑点,里边的槐树则树干坚实,树叶蓬勃,充满了青春活力。我只觉得,这棵“杨抱槐”就像一位留守老人,正悉心呵护着年幼的孙儿。 离开“杨抱槐”,沿大街往西步行约50米,再往北进入一个胡同,走20多米,往东看,看到一个长方体的古门楼。走近细看,墙体均由青转砌成,门楣上是精致的砖雕,刻有石榴、莲花、菊花、凤凰、喜鹊、蝙蝠,寓意富贵祥瑞,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退出胡同,沿大街往东走,约半华里处,路北另有一座门楼,系民国时期所建,门楣上刻有荷花、冬梅、鸟兽、旗帜、汉字,那一柄荷叶雕刻得尤为生动。私下里认为,这样的文物,越久越有价值,真的应该好好保护。 继续西行,再向北一段时间,途中又看到一棵古槐。古槐的身子与地面呈40度角,斜向街道一边,疏枝横斜自如,仿佛龙爪向天。转一个角度再看,古槐的树身有些中空,树干略显扭曲,印证着古槐所经历的沧桑风雨,也昭示着它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意志,让我联想到宁津人民抗击日寇的坚强精神。 2. 相衙镇的酸枣树 驱车沿黄河故堤北行,赶往相衙镇的朱道口村,那里有两棵酸枣树。此时天已渐黑,左边是漳卫新河,再 往左是河北地界。道路有些泥泞,行进间,车轮有些打滑,但想到前面仍有风景,心里便充满了期望。 来到村中,经过大街往南,进一胡同,行走大约五六十米后,至胡同南端,便来到酸枣树旁。两棵酸枣树一东一西,分别竖立在一户人家的院外,紧挨着围墙,相距约五米,隔胡同相望。此时,暮色已显苍茫,我们只好走到近前观看。东边那一棵树高约6米,树身周长约2.5米,树干的大部分已枯死,树冠也已缺失,只有北部侧面的橫枝依然旺盛。仔细观察东边这棵树,树干的南面,从地面直到二尺高处,树皮已经脱落,树内已开始腐朽。再看树的四周,荆棘四布,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 西边那棵,似乎更高些,有10米左右,树冠呈圆锥形,似华盖,树身须两人才能合抱。高迎春先生似乎更关注西边这棵酸枣树,尽管天已黑,他还是鼓励我们拨开树旁的荆棘,来到树的北面。北面的树身的确很有特色:下边部分树皮已自然剥离,露出褐红的内质,仿佛一条瀑布沿树身往下流淌。再仔细看,树干北侧,自上到下,长出不少树瘤,小的如拳,大的如碗,扭成花纹,露着红晕。接近地面的一个树瘤其大如盆,仿佛一朵半开的巨花,又如一块岩石,拦挡着来自树身流下的褐色瀑布,使之左右分流。再凝神细察,这盆大的树瘤又似一张老者的面容,有发、有额、有眼、有口,似乎还有鼻,在那里闭目养神。蚌病成珠,树病成瘤,这在蚌和树是一种不幸,可献给人类的却是闪亮珍珠和美丽图案。 据说酸枣有防病、抗衰、益寿、养颜之功效,后来的枣种均由酸枣派生而来。早在春秋时期,黄河以北地区就有大片原始酸枣林。酸枣树生长非常缓慢,一年也粗不了一毫米。如此说来,这两棵酸枣树的树龄应该已有两千年了吧?它们很有可能是全国最古老的酸枣树。如此珍贵的古树,理应得到善待。可是你看,西边这棵汉代酸枣树下,同样是杂草丛生,荆棘遍地,还有干枯的玉米秸围绕其左右,万一着火,岂不痛惜? 此时,我又想到保店镇的“杨抱槐”。那里的古树被一圈铁栏杆悉心保护着,树身自上到下有三个铁箍帮扶,还在栏杆外加了“简介”,用心可谓良苦,珍爱之情不言自明。同样是古树,此处的酸枣树却是另一种待遇。我深深为这两棵“老寿星”鸣不平,仿佛它们是被遗弃的两位老人,蓬头垢面,环境恶劣,自己无法言说,又无力改变处境,心中的委屈对谁去说?好在两棵古树相距不远,能东西相望,惺惺相惜,彼此安慰,无论被说成“兄弟树”还是“夫妻树”,有个伴终归比没有伴好,真心希望它们在相望相守中永远陪伴下去。 3. 柴胡店的老槐树 第二天上午去柴胡店镇,路上和宋立忠先生随意聊着。宋先生说,下午的第一站是“槐抱槐”,随后去看崔杨村的美术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 “槐抱槐”在柴胡店镇崔杨村。沿崔杨村正街走,至东首,再南行几十米,就是这棵千年奇树的驻足之地。下车后,小雨依然下个不停,地上已有积水,乡间小土路上有些泥泞,但这丝毫也不影响我们探访古树的兴致。每人撑了一把伞,躲开脚旁的泥水,相继来到近前。从西往东看,这两棵树,一粗一细,一矮一高,一枯一荣,粗矮的是母亲,细高者为儿子。粗矮者历经岁月的侵蚀已断臂、空腹、脱皮,但仍高举残臂要拥抱儿子。儿子正当年轻力壮,身板直,毛发密,浑身充满了活力,他没有因为母亲年老貌丑而嫌弃她,同样张开双臂迎合着母亲。走到北面观察,发现母树胸腔里“五脏”已空,只剩皮囊,觉得有些惋惜,真不知这种温馨场景还能维持多久。细心的村民们已看在眼里,在母树南侧用两根铁棍支撑枝桠,实在是难能可贵。 离开“槐抱槐”,我们来到宁津县崔杨村的展览馆。小雨比刚才下得更大些,任廷水书记在门厅里接待了我们,并陪同参观了三个书画展馆,在一个村子里能看到如此规模的书画场面,真的想不到。细看作品,既有传统技法,也不乏前卫之作,听说有些作者来自北京等地,甚至颇有名气,实属难得。告别了任书记,我们观看了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深深为宁津人民不怕牺牲、宁死抗争的精神所感动。随后我们去看此行的最后一棵古槐。 大约二十分钟后,我们来到柴胡店小学附近。此时雨仍在下,土路上的水洼更多,但我们的兴致依然高昂。走过一段泥泞的土路,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院内。此处是柴胡店小学的旧址,走进大门,抬头一看,每个人都被震撼了:一棵古槐赫然挺立在眼前,树身之粗,需四人才能合抱,树冠如伞,遮天蔽日。在偏远院落里能有如此古槐,真是出乎意料。走上前去细看,老槐的树干已腐蚀成洞。树身虽腐,枝条却依然繁茂,树冠蓬勃,看上去郁郁葱葱,彰显着生命活力。据说柴胡店镇原有7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相继消失,只剩下眼前这一棵,显得极其珍贵。 面对古树,我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仿佛面对一位历经风雨、缄默不语的老者。默默地凝视着这棵古槐,我在想:同样是古槐,长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境遇。曾在某城区看过一棵古槐,不但有人立碑,还有人撰赋:“丰瘤虬根,虎踞龙蟠,枝柯横斜,浓翠集冠,干鼎三分,黛色参天,霜皮溜雨,历劫弥健……”对比而言,柴胡店小学的古槐就没有这种待遇。如果它身居市区,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景点,让千人看、万人赞。对此,不知道它的内心是否会感到委屈。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电视连续剧《大刀记》的拍摄与播放,这棵老槐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引起各方的关注,已确定张凤彬先生为古槐的合法监护人。 此类槐树应该为中国所独有吧?不然,如何取名国槐呢?因为独有,所以更应该珍惜。何况国槐还象征着功禄,自古为人们所敬重和喜爱。据说早在周朝时,外朝就植有三株槐树,为朝臣列班的位次。东汉兵部侍郎王祜曾在院中植槐三棵,以荫子孙,后来这侍郎的后代出任宰相,苏东坡为此撰联赞曰:“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下午我们一起来到宁津书画家崔吉泉先生的住处。崔先生很热情,他在画室里慷慨挥毫,为我们每人写了一条横幅,并赠了一本画册,崔先生的书法慷慨中融合了绘画趣味,其绘画则大气中不乏细致,别具风格。 要返程了,高迎春先生说,时间太紧,康宁湖没法去看了。其实我的心中已十分满足:我们已经看了很多,我们参观了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领略了张长俊先生的山花剪纸培训中心、感受了崔杨经济开发区书画展和抗日战争纪念馆、造访了崔吉泉先生的画室、观察了两个古门楼、还探访了几棵古树,可谓收获很多,真的已是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陈德军,中财论坛笔名雪夜听琴,现供职于山东省禹城市教育局,山东省教育学会理事,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禹城市作协副主席。业余时间从事散文随笔创作,在《时代文学》《当代小说》《鲁北文学》《齐鲁晚报》《山东教育报》《山东工人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近百篇,其中8篇散文在全国和省市级文学大赛中获奖,《难忘那片眼泪》和《故乡三题》分别被选入《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和《2012中国散文经典》中,著有散文随笔集《享受阳光》一部。 通讯地址:山东省禹城市教育局 邮编251200 电话13969229201

copyright.png (23.42 KB, 下载次数: 119)

2015-12-5 17:26 上传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