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汐裴煜宁小说免费全文阅读

 2021-10-04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5 编辑 <br /><br />麦秸色的场院薄暮   寒冬的乡野,辽阔,空旷。一个个村庄散落在旷野上,像夏夜天幕上的繁星,安逸,沉静。每个村庄里有秩序地安居着户数不等的人家,每家都有各自的场院,大多没有围墙,邻居可以随意走动。   那时青砖铺就的场院像一方厚实粗糙的老土布,各种植物躺在上面,挤在上面,在阳光下散发出麦秸的色彩和香味。鸟飞上去,麦秸色在鸟的翅膀上追逐,土布不再是块土布,变成一张金属唱片;人们走过来,或站,或蹲,麦秸色罩在他们的发上,脸上,肩上,背上,土布越发暖和,如同一块大大的面包。麦子熟了,稻子黄了,场院便成了打谷场,堆满了粮食和柴草;秋季,还有黄豆、玉米、芝麻、高粱等农作物都会陆续登场;冬天,是腌制咸菜和萝卜干的好时节,场院最起码被它们占据几个日头,接着是芒草,枯枝落叶等柴禾需要晒干。   这些片断像一个线团塞在我的记忆里,一旦拉出了一个线头,就会越拽越长,泛着麦秸的黄和青苔的苍绿,渐次呈现。旧光阴里的事物,便像天空落下的雨点,一点一点地打湿地面,流淌成一片,模糊了我的视线。那些散落的时间,失散的亲人,遗忘的事件和物件,全都争先恐后地赶上来,与我重逢。   我的奶奶永远住在这个记忆的线团里,从未离开过。她会出现在阡陌纵横的田野,拄着她的楝木拐杖,一瘸一拐地领着我走在泥土小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是去小镇,或从小镇回家。奶奶在一个针织厂里做摇线工,我在小学读书。   偶尔,奶奶带我去她的娘家看望她的母亲。奶奶屁股一侧的骨头生了东西,动过两次手术,一条腿走久后会隐隐地酸痛。我们便在路过的人家场院边歇脚,选一块石板坐下。那是个夏天的傍晚,人家的场院上晒着一地欲黄未黄的草,我知道,这些草晒干后,就要用稻柴捆成一个个草干团,藏在茅舍里,这是给羊准备的过冬粮草。这时,一个大男孩走出家门,不紧不慢地收拢着场院上即将晒干的草。男孩朝我们看过来,他的眼睛很大,在麦秸色的夕阳里,目光尤其干净明亮。我和奶奶的身上也披了一层余晖,相互依偎。一场草,被男孩堆在一起,它们被男孩的手轻轻地摩挲着,就像奶奶的手抚摸我的头发。就这样,我们在麦秸色的氛围里坐着,也不清楚到底坐了多久,才起身的。   奶奶的母亲,我叫她老太太。那年,她八十多岁,满头银发,向后梳成一个结,一张满是皱褶的脸,有点扁,又有点圆,牙齿落光了,嘴瘪瘪的。每到冬天的腊月,老太太会来我家住个十来天。奶奶总慢笃笃地说,老太太不是来吃闲饭的,好多活等着她做呢。   老太太像我家的一张被屁股磨得光滑柔顺的草绳板凳,朴素憨厚,默不作声,和她说话,大多时候,报以微笑。我想不起来她和我说过几句话。记得那年夏天,人们都在为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准备。老太太特地到我们家来,和奶奶一起做麦面饼。麦面饼是用面粉做的,有咸的,有甜的,薄薄的,圆圆的,一张张贴在铁锅上烙,烙到外皮有点焦黄,硬中带松脆。按往常,饼子烙得少,菜油自然多些,麦饼更香,这次的饼太多,只在锅壁上抹上一薄层油。待饼子烙熟后,用夹子夹起来,放进竹匾里摊开,等它们凉了,装进一只大坛子里,用麦秸编的盖子,盖严实,再包上塑料薄膜。这样,说是一旦发生地震,没啥吃,就可以啃麦面饼。当然,还得储存井水,把井水灌在塑料桶,或瓮内。   我父亲把坛子和水瓮分别搬到场院前的草棚里,草棚是临时搭建的,原本是生产队的瓜棚。我当时总喜欢跟在大人身后,感觉很有趣,忘记了地震的可怖。老太太在砖场上,安详地坐在那张草绳板凳上折叠麦秸草把。她微笑着和我说,晚上住草棚里吧,床上张了蚊帐。我学她平和的模样,慢慢地摇头。我心里怕夜晚草棚里会不会游蛇进去。   那次的地震警报持续了大约半个月,人们大多不敢在夜晚睡家里。直到有天深夜打雷刮风下暴雨,感觉到房屋有点晃动,没出现倒塌事故,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那会儿,老太太和我奶奶一直住草棚,她们一对老母女难得有这么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每天都乐呵呵的,真有点应祸得福。后来奶奶总会提起这段往事。   到了这年秋天,某个中午,我母亲把我养的一只老湖羊牵到场院中间,让它卧倒在一块草席上。那天的阳光特别干净耀眼,照得老湖羊懒洋洋地闭上了眼,母亲把一只布袋套在它的头上。母亲利索地使用着剪刀,有顺序地从羊肚开始剪,“咔擦咔擦”,动作慢腾腾的,生怕刀尖划破羊的皮肉,把白净的羊毛顺手堆放在草席上。当时,我只觉得那一地羊毛仿佛一堆麦秸在燃烧,笼在暖黄色的光晕里,整个场院被映得黄灿灿的。我不由得欢笑雀跃,唱起了刚会哼几句的《剪羊毛》歌曲。后来,我奶奶把羊毛纺成线,再染上颜色,说是给我们织毛衣。母亲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她,喜欢黄色,像麦秸一样黄。   又一年的冬季,奶奶和我说,阳历年快到了,该把老湖羊卖掉,好给一家人置办新棉衣和年货。“阳历年”就是元旦。老湖羊是我喂养的,当然不舍得卖它。我生气地说,什么阳历阴历的,大人都是老古董。奶奶随即唬起脸,你想受冻啊,腊月里冷死人。我便问奶奶,啥个叫腊月。她说,腊月就是阴历十二月,隔壁小脚阿婆家那棵老树过些天要开花了,叫腊梅花。其实,腊梅的“腊”以前是虫字旁的“蜡”,人们看到它大多在春前腊月开花,叫成“腊梅”。   如今,我奶奶去世二十几年了。小脚阿婆也早就不在人世,但她的腊梅树年年岁岁都开花。   又是腊梅盛开时,我回转故里。   走在乡间小马路上,几乎没遇见谁。只在村外的麦地边,和承包农田的老王叔聊了几句麦苗的长势。看到老王叔,就会想起年少时参加生产队劳动,学插秧的事。那会儿,我卷起裤管,弯腰赤足踏进一片烂泥里,被做副队长的老王叔安排在田埂旁的“边角处”,大人们都逃避这个行列,知道田埂边的泥土硬,插秧既费力费时,还容易伤到手指,我是后补队员,只能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想起来,这农活还真锻炼了我的耐心。   来到村口,看见几只大大小小的夜鹭停歇在路上,或人家屋后的树上,大的如鸽子,小的似燕子,我走近了,它们才“哗啦”一声飞向田野。   我是特地从小镇车站徒步回家的。我慢慢前行,一路走来,遇见了从前的许多事物,同时,也遇见了从前的自己。   从前就是这样,一条路,七拐八弯,不用急,慢慢地,踏实地,走着走着,想着想着,在缓缓漫过的日光里,麦秸色的场院,就在眼前。    稿于2016年1月23日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