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4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13 编辑 <br /><br />母亲的涮羊肉 早在长假前一天晚上,母亲打电话过来: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去买羊肉片,咱们涮羊肉。 我说,我们捎回来去就行了。她在那边坚持:我知道有一家羊肉店,那里卖的肯定是纯的。 按计划,中午时份带了老婆孩子都回老家了。多功能电锅摆上来,因为电线的问题,父母又争论两句。电线用哪一根,凳子摆哪几条,他要说了算,因为他是一家之主。一番折腾,总算坐下来。父亲自然要坐得高高的,有点像中军帐里的虎皮金交椅。瞪着眼,看锅里水沸了,就大声指挥我们:掀开锅盖,要下羊肉啦!再下点豆腐,粉丝。白菜一会煮面条时再放进去,土豆,土豆一会再下。 父亲说话声音很大,几乎是在喊。我们都不聋,离得那么近,他那么大声,震得耳朵嗡嗡响——这是他的习惯。他自小就在农田里做活,要吆喝牲口。已经习惯了大喊大叫,对谁说话都像吆喝牲口。还有,就是,他要让我们都听他的吆喝指挥,包括往涮锅里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应当先从锅里捞什么,后捞什么。他要自己用手抓了一把羊肉什么的,放到锅里,又吆喝我的儿子:你把豆腐也放进去。 母亲顾不得腿脚疼,一阵风的过去,又一阵风的过来。总在忙着,刚坐下,又想起什么,站起来,一阵风的出去。回头正看见父亲用手抓羊肉:你不是有筷子?干嘛老下手抓? 吃顿饭,像打仗一样的大事。要提前几天预谋,要排兵布阵,要随时调度,有情况,要随机应变应对各样险情意外。我们坐在那里,觉得吃饭有些紧张,身边母亲一边刮风一样的来来去去,父亲在耳朵不停的吆喝。有什么必要吗?又不是外交国宴,也不是过年盖房请亲戚,请邻居,请工匠。 小时候记得是这样,盖房啦。提前几天,父母就睡不着觉,经常晚上吵到半宿。说过好几次了,“行了行了,明天再说”不一会,听他们又吵起来。盖房啦,忽啦啦把旧房推倒,挖槽子,进砖木,上大梁,抹大泥。男人们哼嘿呼哈,连喊带叫的把房子盖起来。妇女们就蒙着花头巾,脚不沾地的,刮风一样的来回跑着。叮叮当当的刷着锅铲盆碗,烧火做饭。上桌端菜劝酒。叽叽喳喳又嘻嘻哈哈…… 过年啦。男人们喝酒还要划拳,红着脸,红着眼,像打架像玩命,一会又亲密起来,抱成一团。他们也一样的大喊大叫,整个屋子像要爆开一样。妇女们把门帘掀个缝儿:看,他们差不多喝好了吧?要不要上饭? 我也喝酒。只要是多喝两杯,就不觉得父母吵的发慌…… 一觉睡去,好像中间还做了一些梦,大约也是小时候的一些情景。被母亲叫醒了。她说话又是急的:快点快点,都3点了。再不去就天黑了。 母亲是不会白吃好饭的。又不逢年,又不过节!吃饭就是要干活的,而且还吃的是涮羊肉!不干活怎么对得起涮过的羊肉片? 他们是干活不要命的!一直就这样。拾棉花,割麦子,砍草锄地都是这样。落到别人后面了,是极丢人的事儿。尤其是出大力出大汗的活,拧花柴,拉谷堆之类,更是要比别人干得多,干得快才行。这样的话,他们觉得自己是英雄。要等别人伸拇指夸耀:“了不起!真能干!”,他们要若无其事笑笑:“不行不行!老了,干不了了!”然后回家给我们抱怨腿疼,腰疼。坐下来,站不起来,站起来又蹲不下去。 一亩地,能赚一千来块钱。一年下来,风吹雨淋日晒,就是他们种地的所有收益。我觉得他们不是在种地,不是为着赚钱。是活在他们的那个年代里不肯出来。在农田里,干着自己熟悉的活计,重复着他们几十年的记忆。他们就还是英雄。离开了那块土,那些记忆,他们找不到自己。 我曾请人给母亲做过思想工作:不必种地。种点也行,不必费那么多力气,只当是玩。活动着点就好。“年轻少干活儿,落个好老婆儿”。 他们好像也觉得有理,有一阵了就“少干了一些”。可是“活就在那里,不干哪里行?”,“干活就是干活,磨磨蹭蹭哪里行?”——他们不能进地头,进地头就是玩命。 我们没办法交流了!就像他不明白,我们坐在电脑前面,怎么会叫做“干活儿”呢?只在那里动动手指头,有什么辛苦呢?记得这次父亲特意嘱咐我:把我孙子带了来,往地里看看去!“韭菜麦苗分不清!”这哪里行?哼哼。说这话时,父母斜着眼,大不屑的样子。那表情,差不多就像我儿子说“CF”叭啦叭啦一大通,我们也不明白。——他就这样眼神。 戚里咔嚓,一亩多玉米棒子掰完了。用拖拉机拉到院门口,堆成连绵的几堆,像连山。然后要剥皮,要脱粒,要晾晒。然后再就是卖成1000多块钱——大约折合一下,就是20次涮羊肉的钱。 母亲这次,只算买羊肉花了50块多一些。她有些慌张的说:30块钱一斤,她就买了一盒,不到一斤八两。看着这大一块啊,怎么扔到锅里没多少?五六口人,真的不多!没经验啊,下次多买一些! 我没有告诉她:吃到嘴里像棉絮,味儿也奇怪,那东西应当根本也不是什么“纯羊肉”。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