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宠妾36不可描述

 2021-10-05    admin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40 编辑 <br /><br /> 那时,春天的枝头还是一片岑寂。在田野的崖畔、沟渠、路边,一些耐不住寂寞的植物种子,便在大地的暗房里开始秘密地谋划着,怎样从夜一样黑的泥土深处,突围而出。它们在黑暗中辗转、思辨、盘算,等待着一个破土的契机。 这时,春天的第一场雨便在这个当口儿,及时地赶来了。一场春雨紧跟着一场春雨,泥土的腰身便在雨水的搓洗中,慢慢地软了。泥土的腰身一酥软,那些留在大地背阴处的残雪,便立时土崩瓦解。这时候阳光开始和雨水言和、泥土开始和植物的种子言和。 在一个明媚的早晨,这些植物们,便率先走出了大地的暗房,它们有的站在崖畔上绿着、有的蹲在沟渠边绿着、有的坐在山路口绿着。一撮儿、一堆儿、一片儿,像开着小会般小声嚷嚷着,又像是在焦急地等着谁的到来。等谁呢,桃花、还是梨花,或者杏花? 在这些植物中间,最先钻出泥土的要数荠菜了。荠菜还有一个玲珑的名字叫地米菜。,这个名字,像是荠菜的学名,洋气、不俗。但我的家乡人们对荠菜的叫法则更为亲切:“荠荠菜”。不管是那一种叫法,似乎都会让人,窥见荠菜的那颗,一心奔向尘世生活柴米油盐的烟火之心。所以春天刚一来临,人们的脑她海里,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荠菜这个名词。“挖荠菜去。”也似乎是春天的人与人之间,一句最亲切、最生动的召唤语。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荠菜也绿得早。那鲜活的绿,像是春天说出来的第一句话,铿锵、有力。让人看上一眼,就有了贪念,就想蹲下身来,把它整个儿挖回去。我对荠菜近乎偏执的热爱,不单纯是来自于我的味觉,更重要的是这一抹春天最早的绿,是大地上最早的春汛。它能让人冬眠了一个季节的身体、心灵,找到一个复活的切口,有了一个美好的期许。 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便会约上两三个朋友,或者朋友约上我,隔三岔五地去田野里挖一回荠菜。今年挖荠菜的形式却不同于以往,今年的头茬荠菜,是我和母亲一起挖回来的。在我的记忆里我陪母亲上过街、进过商场、逛过公园,陪母亲挖荠菜,在我和母亲共同的生活中,却是第一次。我和母亲一起走向春天大野的感觉,在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面对土地的仪式感。 那天也是初春难得的好天气,明媚的阳光像是被谁的手提着,一桶一桶地往大地上泼洒。在母亲家吃完中午饭,我便兴致勃勃地提议,陪母亲去离父母家最近的泰湖公园晒太阳。母亲却笑笑说,在那儿不是晒着太阳呢,干嘛要去公园里找阳光。母亲说完却径直进了储物间。母亲从储物间出来的时候,手里却拿着塑料袋和两把小铲子。她有些不容置凝地对我说,走,咱们去后头坡地里挖荠菜去。荠菜这个名字一出母亲的口,便不觉让我心里一动。 许多次我总是一厢情愿地,用我以为最孝敬父母的方式,来取悦着母亲,每一次觉得自己所作的,都是母亲心里期盼的,但每一次,我对母亲的孝敬,却流于一种美好的形式。我不知道,母亲在春天里,最喜欢的休闲方式,纵然是多么的简单朴素,其实就是晒着春天的阳光,有人陪着,去山坡上挖一回荠菜。 走出屋子,母亲看我脚上穿着高跟靴子,又转身回到屋里,给我拿出一双黑布鞋。我换上鞋子,便和母亲一起出了院门,向着母亲所说的后头坡地里走去。后头坡地也和荠菜一样,它同样有一个美好的名字----金家坡。这名字,也一如村庄的某一片土地上的学名。早已被在乡村生活过的人,亲切地叫成了后头坡上。这种随意的称谓像是一个村庄的人,随意地叫着一个,和他们的生活有关联的人的奶名。听起来,感觉一面坡离一个人是那样近,近得仿佛就一直站人的身后。 我和母亲并肩走在黄土路上,道路两边的枯草中,时不时有一撮绿,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待我蹲下身去,却发现,其实那绿并不是荠菜,而是野麦青或者是水蒿和野苜蓿。而母亲却不急不躁,她一直漫不经心地领着我往前走着,仿佛坡头上的哪块地里有荠菜,她早已了如指掌。 我紧紧跟在母亲身后,来到一面向阳的半坡上,母亲这才停下脚步。笑着对我说,看吧,这块地里全是荠荠菜,挖回去够你吃几天哩。我抬眼望过去,一片退耕还林后的荒地里,被一片刚刚盖过地皮的麦田和一片,正在返青的冬油菜包围在中间。刚刚钻出地皮的荠菜,这里一撮,那里一堆儿,像是打在春天灰色衣衫上漂亮的补丁。又像是十二三岁,还未长开来的小女孩,在阳光下舒展着锯齿状的叶子,笑嘻嘻地望着我。记忆里母亲做出的荠菜的香,一下子使我口舌生津,我的心和胃全都被眼前的鲜绿的荠菜掏空了。 我欢快地蹲下身去,把铲子伸进泥土,一撮鲜绿的荠菜全部被我挖了出来,我抖掉它根部潮湿的黑土,轻轻地把它捧在手心里,像捧着春天的心脏,它特有的那种带着泥土味的香,一下子就扑进了我的鼻孔。我看了一眼正在低头挖荠菜的母亲,偷偷掐了一片荠菜的叶子,放进嘴里。一种涩涩的苦味儿,便一如细小的线团般萦绕在了我的口腔里,这是一株荠菜没有被烹饪前,最原始的体香。其实这种涩涩的苦味并不是,我记忆里那种萦绕在口齿舌尖上,让人无法忘怀的香。来至于它身体的大野之香,是需要用心烹调,才能成为记忆中,那抹挥之不去的香。 我脑海里突然映现出陆游的那首《食荠》:“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母亲烹饪荠菜不懂得什么是秘方,她更不知道一株在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荠菜,还会被一个叫陆游的老头儿写进诗里。她无意识地用她朴素的心性,亲近着大地上的植物,植物也同样以它的真诚回报着母亲朴素的心香。 山坡上,风从我和母亲的发丝上跑过去,又从我和母亲的衣襟上跑过来。几只麻雀从山坡上,光着枝干的春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又飞到了同样是光着枝干的酸枣树上。我和母亲有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又时我们不说话,就听着风说、阳光说、麻雀说。田野里除了鸟声、风声,其它都静悄悄的。但却似有一种看不见的气象在热闹地漫延着。不一会儿,两只塑料袋子便被荠菜装满了。 回到家里,我开始择菜。母亲则从橱柜里、取出干辣椒、花椒粒、蒜头。等我把荠菜洗净,码放整齐。母亲也把一锅水烧开了。母亲把淘洗干净的荠菜一股脑儿,全都倒进了冒着热气的锅里。那些荠菜欢快地在沸水中手拉着手,扑腾着,像是跳进了母亲,面对春天的那颗热气腾腾的心湖。立时,发自荠菜内心深处最本真的香,便在厨房里飘得到处都是。 大约两分钟后,母亲便快速地把荠菜从锅里捞出来,沥干水分,撒上红红的辣椒丝、花椒粒、白粉粉的蒜泥。把锅里烧得冒着青烟的菜籽油,一下一下地泼在荠菜上。这一次,荠菜的香味才被完完全全的烹调出来。我急不可耐地,把装着荠菜的青花瓷碟子放上餐桌。便觉得整个胃又一次被一碟子香喷喷的荠菜给掏空了。 当我把春天的第一筷子荠菜放进嘴里,萦绕在我口齿舌尖上的香,已不单纯是荠菜的香,它是春天的大地上一株植物,与母亲的心香糅合在一起的清芬,所以它的香味才会一直刻在我的记忆里,一直蔓延到春天的大地上,成为时间那头永恒的香。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