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爱情免费阅读

 2021-10-05    admin  

——我印象中的散文作家谢大光先生   大年傍晚时的鞭炮在梁邹平原上接连不断地炸响,升腾起来的烟花映亮了原野之上的村庄,我驾车行驶在从县城赶往乡下老家的公路上,那股浓浓的年味四散漫溢着,就连车载广播中,也满是一种暖暖的温润、缠绵,柔美、煽情。这时候,密密麻麻的各种车辆,如同两条灯光汇聚而成的河流,穿梭交错,人们归心似箭,都在拖家带口,向着心里最温暖的地方流淌。手机信息的提示声此起彼伏,我知道,那是同事和好友们相继发来的诚挚的新年祝福。   在这些温情洋溢、吉祥喜气的祝福短信中,有则非常特殊的拜年短信,最值得我去珍视、敬重,短信这样写到:小诗一首,祝廷伟兄猴年大吉!常戏林间顽皮客,卖艺人家暂栖身。端赖西行多魔怪,练就齐天大圣孙。功成犹念都战胜,妖氛不扫枉称尊。七十二变归本色,终是猢狲最喜人。单不说发信人已是古稀之年,也不说发信人的短信文采斐然,仅是凭着东北二人转《小拜年》中“大年三十头一天呀,老的给少的拜年那”这句唱词,真真切切而又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并且连续几年都是谢先生首先给我发来新年祝福短信,就足以令我感到愧疚万分与惴惴不安了,更何况发信人还是德高望重的当代散文名家谢大光先生。对谢先生散文的喜爱由来已久,但读其旧体诗作不多,品读这首七律,觉得很是符合格律诗的要求,韵律、平仄、押韵等都符合要求,并且将《西游记》故事巧妙嵌入到诗中,寓意着猴年春节的到来,再结合当前国家的铁腕治贪,重拳反腐,使得这首诗作,无论是从思想到内容,还是从题材到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让人赞叹,叫人钦佩。   熟识谢先生的名字,是在多年以前的《散文》月刊和《散文》海外版杂志上,第一次读他的散文作品,印象最深的应该当属《落花枝头》了:“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的石榴花。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从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花蕾挺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果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初具规模,挺立枝头,随风摇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诗情画意,曼妙唯美的自然景象,我们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如此细腻脱俗,形象生动的诗意描绘倒还真是少见,仿佛令人身临其境,轻嗅其香,该能养眼、养脑、养心、养身、养性、养神吧!“帘外淡烟无墨画,林间疏雨有声诗”的那种迷人境界,再美也就不过如此吧?我一直这样以为。   谢先生在一九八零年时才开始发表作品,那时已年近四十岁。他深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道理,他曾经多次强调过,不要“为赋新诗强作愁”,没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深入骨髓的生活体验,就不要轻易下笔成文。在这一点上,谢先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说实话,谢先生不属于那种高产作家,但他的多部作品集堪称篇篇美文,部部经典,除了已经出版的散文集《落花》、《流水》、《谢大光散文》、《谢大光序跋》,报告文学集《天鹅之歌》等以外,报告文学《铁凝和她的父亲》被评为天津市优秀作品。其散文《鼎湖山听泉》与《落花枝头》等,入选过上海和江苏等地的语文教材。这些作品,文笔细腻,感情充沛,字斟句酌,素颜清雅,属于那种“纯艺术”散文的写法。也正应验了散文作家李登建先生所说的“散文要健康发展,应该坚持走艺术散文的路子。艺术散文的美学特征,寥寥数语难以说清,但至少有一个诗意的内核,运用形象思维,表现手法要讲究,千锤百炼锻造语言等几项是不能忽视的。”   与谢大光先生相识于二零一零年初秋时节举办的首届山东散文创作高级研讨班,那次短暂的相聚,先生谦逊朴实的人品,清新细腻的文笔,平和温润的性格,生动活泼的授课,给大家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仍然令人记忆犹新,尤其是“诗歌是飞翔的鸟,散文是行走在地上的人;诗歌是奔跑跳跃,散文是漫步行走”等一连串美妙的比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还有在讲授“姿态与语言”一节时,他说人们打比喻往往是抓住了内核、要点与本质,写文章也应当这样。他说,不要去写应景文章,而是要写“能够让你长久记忆的,和你思想有共鸣的东西。写散文就要写记忆中最深刻,最有共鸣的东西。”谢先生一九六八年从部队复员后,历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总编辑,《小说家》杂志主编,《散文》海外版的主编、编审等重要职务。他从事编辑工作近四十年,阅人无数,阅文无数,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创作、鉴赏经验,这都是他的肺腑之言、经验之谈,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坚守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原则,在对文学青年进行创作辅导时,更是倾心相授,毫无保留。   退休以后,谢先生的身体尚可,时间也比较宽裕了,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的机会相对多了一些。一位哲人曾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关键是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一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不但有一双善于观察美、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一副善于品味美、善于提炼美的心肠。他说,因为说话有技巧,所以写散文时,也要讲究有技巧。人们常说,无技巧就是最高的技巧,他融技巧以“有”作“无”,以“无”化“有”,这种功力非常人所能为,这是先生积之在平日,得之在顷刻的修行所致。这种特殊的功力,不在于狷介,不在于浪漫,而在于平实,在于真气逼人。其很多游记作品,无不抒发了热爱祖国佳山胜水、名花美竹的美好情怀。他的《鼎湖山听泉》、《走进周庄》、《念太湖》、《九如山无亭小记》等许多作品,遣词造句,匠心独运,情思缜密,美不胜收。和谢先生情谊笃厚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说:在某种程度上,语言不仅仅是形式,也是内容,是思想。我们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是时时磨亮语言的锋刃,让它以更强大的力量和更美好的姿态,去直抵人心。在这一点上,他们可谓是灵犀有知,一脉相承。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那年我们同游济南九如山景区的过程中,先生可以说是心宽体健,宝刀不老,他和年轻人一样有说有笑,有问有答,同步并进,不甘人后。心态宽厚,视野高阔的谢先生,在给这些年轻的文友传经送宝之时,也是寓哲理于通俗,融深思于平淡,没有丝毫的作派和架子。他在去年除夕夜发给我的贺年短信《羊年戏作短歌行》中曾经写到:甲午辞旧马,乙未我本羊。古稀从容过,越岁渐相忘。齿落心未冷,发梳腿尚强。远行不惜力,山河慰衷肠。访旧常错愕,惊呼别日长。分手频嘱告,再聚余几堂。也曾慕虚华,也曾追时尚。衰年方觉晓,贵莫贵健康。健亦非养生,性命天地藏。细沙手心握,愈紧愈流淌。动静恒有度,缓急当自量。所动宜所欲,从善忌张狂。有兴仿童稚,无聊弄文章。开笔胸襟阔,读书筑心房。环世求太平,容咱奔小康。年关无债主,除夕有余粮。举杯念诸友,短歌献同行。且吟且祝祷,君乐我安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无欲无求,心态淡然的满足感。有了这种参透生活的态度,有了这种向往美好的期待,先生的这些优秀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让人百读不厌;才能经得住读者的评判,让人反复品味。   谢先生给人的深刻印象就是态度温和,谦逊有礼,令人非常容易接近。这在我发给先生的首封邮件中已再次得到了有力印证。二零一四年,我写了一篇散文《仁者谢大光》,事先需要经过先生的过目批准,冒昧地给先生发去电子邮件,很长时间没有回音,便以为他年事已高,或不便上网。没成想,先生发回邮件解释说去广东一段时间,没有及时看到邮件,并一再道歉。使我在那段时间内感动连连,内心暖暖。从此,我们就有了邮件的相互往来。先生或忙或闲,回复有慢有快,但始终做到每信必复,有问必答。我发去的几篇文章经过他的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自感创作水平提高了不少。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四十多年,扶掖新人,簇拥鲜花,那篇《落花枝头》多像是先生自身的真实写照: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而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先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我手头上有本《谢大光序跋》,里面收入三十七篇文章,一类是先生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自序》与所编集子的《编后记》;另一类则是他为别人作品所写的《序》。据说先生最初的序跋写作,是受到了孙犁先生的重要影响。当年谢先生受人民出版社之邀为孙犁先生编一本散文选,书稿选定后,孙犁先生“逼”着谢先生写了一篇《编后记》。古人为别人写序时,是非常看重的,也是非常负责的。谢先生牢记着孙犁先生的序跋写作标准,以他的教诲为警醒与鞭策,无论述己,抑或论人。都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都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做到了“极有情致,极有分寸”。他的每一篇序跋,无不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对作者的真诚尊重,使之渗透到了序跋的字里行间、文章内外。谢先生和孙犁先生两人由于长期同住津门,自然交情深厚,来往颇多。耳濡目染,亲受芝范,因此,谢先生的文章同样也是行文简练,文字简约,始终遵从着孙犁先生的那句话: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地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通过近几年来与谢先生的书信交流,他不厚名家,不薄新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的优秀品质,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也深深地鼓舞着我。或许一封邮件、一则信息、一句点评,算不得了什么,但窥斑知豹,见微知著,一个微小的细节,一句真诚的鼓励,都能给人催生一种新生的力量,注入一种向上的力量。落红非无情,化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我们的能力能有多大,不管我们的步子能迈多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养新生的使命。只要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荷青春的活力。”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