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移觉

 2021-08-29    admin  

  心灵的移觉

  文/吴琼

  世人皆知,通常情况下,风景是用眼睛看的,声音是用耳朵听的,味道是用舌头品尝的,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与文学扯上关系的时候。文学这东西实在神异得很,文人这类人也实在奇特得很,文人运用文学可以转移和沟通人的感觉,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境的效果。

  话说有一天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正和另一位词人张先泛舟湖上,一边赏美景一边吟诗作对,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哀婉的琴声,扣人心弦,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也看不见弹琴的人。苏轼于是在这种只闻琴声不见琴也不见弹琴人的情况下写了一首这样的《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词的上片写的是词人眼里看到的风景,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清,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即便再怎么大师级人物,把这风景描写的再美,也只是写实,重点在下片。忽然听见江面上传来哀伤的曲调,充满了悲戚苦楚,谁也不忍心去听,连烟霞云霭都为之敛容收色,这样的描写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曲终了,想去寻找那个弹琴的人,却怎么也找不到,只能看见青翠的山峰静静地立在湖边,让听琴的人久久的在那里回味,似乎并没有那个弹琴的人,那么刚才的琴声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首词,不要把它当成一首词来读,而是要把它当做一幅画来看,纸上画着的就是作者上片描写的风景——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湖光山色、荷花亭亭、一对白鹭,仅此而已,可画的题目却叫做“闻琴”,这不是太奇怪了吗?下片才是整首词的升华。在这样一幅画面中,兀自凸出地飘出来一曲哀筝,“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这几句似乎跟整幅画面没有一点关系,看似跑题了,可恰恰正是因为有了下面的“人不见,数峰青”,才把已经跑远了的主题又紧紧地与画面联系到一处。整幅画上看不到琴,也没有弹琴的人,而作者却让你用眼睛听到了琴声,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写了半天琴声,看似与画面的风景已经没有关系了,但最后又回到了风景里,因为根本没有弹琴的人,根本找不到琴声的来源,找来找去,最后还是只能看到画里的风景。其实不管是一幅画也也好,一首词也好,图像和文字都是视觉的东西,可作者却偏偏通过这种视觉让读者达到了听觉的效果,以静态展现动态,不见琴、也不见弹琴的人,却琴声满满,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人们的感觉之所以能被转移和沟通,那是因为作者和读者都用了心,对于文学作品这东西,无论是创造者还是观赏者,都要百分百的投入,才能够达到如此巧妙的效果。

  • 关于音乐的文章
  • 风中的向日葵
  • 丁香花开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