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admin
1、文言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2、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注释
1.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3.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4.以:用。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知:同“智”。
8.故:原因
9.是以:即“以是”,因此。
10则:就。
11.是:此,这。
12.斯役:指服贱役的人。
13.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孟母教子图
孟母教子图
14.中道:半道。
15.宁:难道。
16.衣:穿衣,名词作动词。
17.夫子:丈夫和孩子。
18.堕:通惰,放松。
19.虏:奴隶。
20.旦:早晨。
21.夕:泛指晚上。
22.遂:于是
23道:法则、方法。
4、启示
孟母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生活情境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要主动地学习,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