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的年华七十年代的梦

 2021-08-30    admin  

  十九岁的年华七十年代的梦

  文/吴琼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历史能够重现,让我们回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生活中充满了坎坷与艰辛,而精神上却饱含着激情和憧憬的特殊时期,去重温那些寒冷中燃烧着希望的热火、黑夜里共同呼唤光明的日子。“知青”这个词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似乎已经比较遥远,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在中国从1950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据统计,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大约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称谓。就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燕子就是众多知青中的一员。特殊的年代赋予了她特殊的使命,不同的人生造就了她不同的性格,艰辛的经历在她的记忆中打下了历史的烙印,为她的生命注入了更加深重的意义。

  一、一样的花期,不一样的绽放

  燕子更像一个绰号,人们已经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所有人都习惯这样叫她。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吉林省蛟河市,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姑娘,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聪颖好学,喜欢读书,在校上学期间就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素养,热爱体育,爱好文艺,不仅在学习上勤奋用功苦读,成绩优异,而且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1970年毕业后,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燕子就响应国家号召,跟随当时大的趋势加入了知青的行列当中。十八九岁的少女,如花似玉的年纪,这样的人生如果放在当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而身处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燕子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当时社会赋予她的使命,她是平凡的,同时也是伟大的。告别了城市优越的条件,辞别了父母及亲人,远离了原有的生活,燕子孤身一人来到漂河镇寒下村四队下乡插队。从此,日升月沉,寒来暑往,她与当时共同下乡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成了名副其实的“知青”。

  农村的条件本来就差,知青的生活更是艰辛无比。初来乍到,一个花样年华的城里姑娘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很难进入自己将要扮演的这一角色。从前在家时,有自己的房间和床铺,来到知青点,大家一起住集体户,很多个姐妹一起睡火炕。到了冬季天寒地冻,当时农村的窗户还是用旧报纸糊制的,四面的风呼呼地刮进来,烧炕时烟熏火燎,呛得她不敢呼吸,眼泪直流。刚开始燕子觉得很委屈,可渐渐地,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迎着朝阳出去劳作,在这片黑土地上洒下辛勤的汗水,晚上睡不着或者想家时,大家躺在被窝里说悄悄话。就这样,燕子在艰苦的环境中跟知青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知青下乡只有第一年由政府补贴,国家供给粮票,每人每月在27斤左右的粮食。到了第二年,每个集体户的负责人就要带领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挣工分。天刚朦朦亮就要起来种菜,顶着炎炎的烈日,挑着大桶去给猪喂食,还要在漫天风雪的时候从山上拽回一捆一捆的柴禾,一路从山上下来,从膝盖往下早已被雪浸透,身后留下了一串串不规则的脚印,也在不多时重又被风雪覆盖。更困难的是大家每天要磨豆子,当时的农村经常供电不足,很难能够使用到电力磨磨,赶到了停电的时候,每一户知青都要排队借用驴子来拉磨,有时还要使出浑身力气自己动手去推磨。看到乳白色的汁液沿着石磨往下淌,仿佛也流淌出了知青们的花样年华和美好梦想,磨盘一圈又一圈的旋转,就是知青们一日又一日的艰辛生活,那吱吱呀呀的响声仿佛在讲述着他们不同寻常的故事。燕子就这样磨掉了身上的青涩和稚嫩,磨出了一身的成熟与干练;磨掉了浪漫甜蜜的幻想,磨出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本应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纪去经历风雨的洗礼,让自己因为勤劳淳朴而更加美丽;在一个爱诗、爱梦、爱笑的年华去接受时代的考验,让自己的肩膀变得更加坚实,让自己的双手更加强劲有力!

  二、相思草里寄乡思

  今天走进超市,各式各样的成品烟卷琳琅满目,品牌繁多,花样翻新,不胜枚举,可是在知青下乡的那个年代,中国最流行抽的烟是晒烟烟叶,在腐殖土层深厚、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的地方自己动手种植,收获时将烟叶晾干,然后揉碎成末,手工将纸剪成一小块长方形,将烟末卷进纸中,这便是自制的手工卷烟,关东烟是当时晒烟中驰名全国的最佳品种,漂河镇便是关东烟的故乡。有人说,抽过了漂河镇的关东烟,再抽其他地方的烟叶,就能品出地道不地道、正宗不正宗了,那是绝对不一样的。燕子在寒下村插队时,那里便是关东烟的一大种植区域,作为参与劳动的知青,她自然也是要实地动手种植关东烟的。对于既不抽烟、又没有种植过晒烟的燕子来说,这完全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头绪,刚开始时只知道跟着大家一味的蛮干,把双脚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累得直不起腰来,双手磨出了大大小小的血泡,累得她满头大汗,切肤的疼痛让她难以忍受,白皙的脸庞在风吹日晒中变黑,细嫩的皮肤变得干裂。后来,她听村里的老人讲起了关东烟的美丽传说,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关东松花江上游的漂河北岸,住着一对年轻的恋人,男子叫董强,女的叫黄燕,两人十分相爱。有一天,美丽的姑娘上山去采药,被一伙强盗抢去,后来她跳入漂河自尽了。等到董强赶到漂河岸,早已不见了黄燕的踪影,他只在岸边捡到了黄燕的一只鞋。董强含泪修了一座坟把鞋埋在了里边。从那以后,他时常坐在坟头想念死去的恋人。有一天他趴在坟头睡着了,朦胧中梦到黄燕来到他面前对他说,山里的四方台上有一种小草,把它挖出来栽到坟前就能见到她。董强找到了小草,并把它移植到了黄燕的坟前。每天浇三瓢漂河水,七天施一回酥油。到了白露,董强把长大的叶子割下晾干搓碎,装在粗苇管子里用火点着,抽一口吐一口烟,渐渐地烟雾缭绕中出现了黄燕的身影。为了纪念两人的爱情,董强把这草取名为“相思草”,就是关东烟的前身。后来乡亲们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开始种植相思草,又叫它漂河烟。再后来,乾隆皇帝到关东微服私访,抽了相思草,觉得味道奇香,吸后浑身轻松,很是喜欢,又听了这段故事,不禁大加赞赏,遂加封此物为关东烟,并列为朝廷贡品,每年进贡,迄今为止,相思草的种植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民国时期,关东烟已经誉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了解了关东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燕子更加热爱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她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漂河镇的建设事业,在这片大地上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让这样美丽的故事、让大家每一次讲起这样美丽故事时的美好心情一直延续下去。她从当地村民那里了解了关东烟的特点及种植方式,认真学习了种烟的技巧,希望有一天如果回到了家里,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能把这漂河大地上最传奇的物品带给他们,让他们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关东烟,同时给他们讲述“相思草”的动人传说,也告诉他们,自己在做知青的这些日子里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是如何从一个天真柔弱的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先进青年。每天在种植这种“相思草”的同时,她也把自己最原始、最纯真的梦裹进了烟叶中,这相思草里寄托了一个花样少女的情怀,承载了她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一种感慨与怀想。每一个蒙蒙细雨的午后,每一个蝉鸣声声的黄昏,每一个月上中天的夜晚,大家偶尔闲暇聚在一起闲话家常,燕子喜欢一边闻着醇厚的烟香一边听村里的老人给她讲村里发生的故事,使她深刻的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淳朴,每当看到老人们卷起烟末,点燃烟卷,吐出一口一口的白烟,燕子的思绪也开始了无尽的遐想。

  三、赤脚医生的艰辛生涯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一般指未经正式医疗机构培训,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出身医学世家的人;二是高中毕业,且略通医术的人员;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作为一个医疗群体,虽然不正规,但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燕子在知青中作为一个聪敏好学、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有文化、而又胆大心细的女青年,村里决定让她去学做赤脚医生。燕子是一个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姑娘,而且不惧挑战,不畏艰难,勇于接受新的任务。但一听说做医生,她心里犯了难。在她的概念当中,城里的医生都是由非常专业的人士来担任的,需要有丰富的从医经验,有过硬的医学知识,最难的是还要能够熟练地为病人开刀做手术,这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她从未接触过医学,对手术更是一窍不通,她担心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酿成严重的后果。但后来经过当地组织讲解和劝说,她了解了赤脚医生的真正含义,也了解了赤脚医生这一人群的特殊性,在当时农村交通不发到,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村里还是很需要赤脚医生来为大家服务的。于是,燕子用心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仔细钻研相关技能,本着为大家服务的理念做起了当地的赤脚医生。

  要做好赤脚医生,燕子首先要跟随当地有经验的人学习针灸,要学好针灸,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熟练地掌握人体的各个穴位,这对于从未接触过人体穴位,甚至从未触碰过针的她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每个穴位叫什么名字,具体位于人体的哪个位置,施针时要怎样掌握力度,如果针扎的偏离或者力度不对,不但不能治病救人,反而会适得其反。但燕子是个不服输的人,骨子里埋着一股倔强,加上这段时间的知青生活,将她磨练得更是在困难面前绝不肯低头。她每天早起晚睡,夜以继日的学习,牢记各个穴位,为了不给病人增加痛苦,施针的时候她甚至用自己做试验,在自己的手上扎针,并做好笔记。扎到什么穴位,用了多大力度,从哪个角度下针,施针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产生什么症状。日积月累下来,她的头脑中已经装载了满满的医学知识,可以做一个赤脚医生了。

  村里有个叫王忠信的人患有胃病很多年,多方求医一直未能痊愈,经常胃痛,而且疼起来额头上直冒虚汗,四肢软弱无力。一天,王忠信的胃痛又开始发作,疼得他躺在炕上不能起来,大家都乱了分寸,手足无措。燕子听说了这件事,便主动去他家里探视,凭借自己所学到的针灸知识,找准穴位为他施针。见他疼痛减轻,大家都安定下来,夸奖燕子是个好大夫。之后,燕子又对他进行了推拿按摩,使王忠信的病情逐渐得到了好转,王忠信和他的家人对燕子感激不尽。

  1974年,燕子的知青生涯宣告结束,招工返城。临行前,她深深地望了一眼这片自己曾经生活和奋斗过的土地,眼里噙满了泪水,这时她才发现,此时此刻的她,由最初的城里姑娘下放农村、万般的委屈和不适应而转变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样的生活,爱上了“知青”这个身份。原来这些年的苦和累,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底,成为了她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和最美好的回忆。此时她才明白,有些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才能体会到,如果说最初从城里来到农村时,知青们带着些许的无奈,害怕吃苦,渴望回城,那么,真正到了返城的这一天,你心里有的便只剩下了不舍。

  • 用我一执之念,换你三寸日光
  • 风过无痕
  • 勇敢走过生命和爱的尽头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