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印象袁家村_散文在线,散文,中国文艺出版社

 2021-08-30    admin  

这是第三次踏入袁家村的土地。“袁家村水泥厂”这座昔日代表辉煌成就的标志性建筑,在工程机械作业车下倒塌了,轰轰烈烈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袁家村可以说是张陕西的“老名片”。第一次参观袁家村是一九七五年前后。当时去“烽火大队”学习人家“抓革命、促生产”的先进事迹,顺便到袁家村看看.那时的袁家村已经迈开摆脱贫穷的步伐。这在今天的袁家村村史馆中已有介绍。

第二次到袁家村正值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袁家村走了一条工农携手,横向联合的路子,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袁家村变了。统一规划的村寨是一排排的二层小楼,洗手间厨房已经成了房屋建设的必须要件。居住条件的改善让城里人羡慕,让村里人幸福。今天人们看到的袁家村正街,就是那时的物证。

再次来到袁家村,感触最深的不是那一座座漂亮的农家小院,而是几十年来他们那种永不停顿的脚步。“水泥厂”倒下了,崛起的是环保、生态、绿色的“无烟工业”,乡村旅游。

 

夏日的阳光穿透茂密的树冠,给带有喜气的村寨覆盖了许多斑斓。漫步在宽敞整齐的街道上,察看着村里的点滴变化,大家没有交流,没有言语,只有仔细地观看。不经意间已经走到村子的西头。按照路标指示,出西门向北拐,大约200米便是热闹非凡的“关中印象体验村”。

这条不长的街却有着浓浓地关中味。街里面有各种老式作坊,有纺线织布的,磨面做馍的,还有茶楼,酸奶坊,酒吧,豆腐坊。每个作坊都起了些好听的名字。屋内的陈设保持关中农家的原有风格。

这里的人非常淳朴和热情,也很会做生意。站在外面不仅可以看见各种食物的制作过程,而且还能看见原原本本的制作材料。闻着扑鼻的香味,又能免费品尝。尝了、买了;走了、来了。游人食客络绎不绝,票子银子源源不断。

我可能是游玩人群中少有的看客。三次拜访袁家村,相隔近四十年。在“关中客栈”前,找了个座位坐下。刚刚落座,一位老先生操着浓重的"秦腔"和我搭讪起来。这是一位八旬的本村老人,退休返乡居住。自家也开了农家院。交谈中他对我原来供职单位还略知一二,自然就多了一份亲近感。老人的嘴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透着他的知足和快乐。说到房客在他看来,年轻人讲卫生,一些上岁数的人不注意小节,痰吐在地板上也不擦,有的还用枕巾擦鼻涕诸如此类。尽管有这些烦人的事,他依然感觉很开心。来的人多了收入自然就多,每天都有房客陪他说话聊天。这也让他了解了很多外面的事情。东拉西扯我们聊了许多村里的或他家里的往事,就像旧友重逢。

同行的学生爱武,在我闲聊之际到街上买了不少饸饹、面皮、搅团之类的地方小吃回来。带着这些吃的来到一家清静的农家小院,记得是8号院。主人很热情,看座、上茶招呼不停。他们不在意食客从外面带吃的进来。他们很自信,自信他们的美食能捕捉住客人的胃口。凉拌山野菜、水煮老豆腐、土鸡蛋、辣子夹馍等特色食品,多好吃到说不上,但却是正宗的。来这不就是找关中的原汁原味吗?

 

太阳渐渐的向西移动,走街串巷的八方游客仍是络绎不绝。袁家村村口的施工还在继续。我们和袁家村告别了。什么时候还会再来呢,不知道。如果下次再来这里,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个惊喜再等待着欣赏它的客人。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