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10篇

 2021-08-31    admin  

  《辛亥革命》观后感(一):你方唱罢我登场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吕克贝松的纪录片《海洋》,一部就是《辛亥革命》。  其实这两部没什么好联系的,就是又让我想——人类,这东西。  人类说伟大,是伟大,有人为了信仰完全的奉献,有人创造日异月新的技术,我们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人类在战争中,灾难中,渺小得可悲,生命脆弱得可怜,推动历史的却又是渺小的凝聚,或者是无巧不成书的真实。  话回这部电影,要知道这部电影毕竟只有两小时,要在这两小时演出所有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动人心魄的事件是不可能的。  就连首次取得胜利的武昌起义,也是了了带过。其实关于这段,有些蛮有意思的段子,固然历史有它的必然性,推动历史的有偶然因素,偶然登场的人,比如湖广总督瑞澂的夫人,号称民国西施的廖克玉。当时革命军的即便是情绪高涨,比之实力还是远不及守备军,但是瑞澂硬是听了他夫人的话,携带家眷出逃,武昌的胜利,得到了大量金钱和兵器,为以后的扩军,造兵买马奠定物质基础。  关于武昌起义,前儿看见bbs上有朋友问,那时孙中山在国外,黄兴在香港,所以武昌起义怎么能说他们领导的呢?其实本来武昌起义就不在同谋会的谋划之内,之前革命党人也是频频叫板,但结局就像黄兴对自己的戏言,“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败敢称雄。”年年频败北,就是那时的情况,偶然胜利后,历史的走向交还再次登场革命党。  除了孙中山、黄兴,我还挺想说鸭子赶上架的“泥菩萨”黎元洪,历史对他的评价充满争议和矛盾。电影里,黎元洪菩萨心肠着墨比较少,他作为政治家或许不算出色,位高言轻,可作为个人,他温柔敦厚,菩萨心肠,哪怕有人说“柔懦误国"。罢了,对于个人我在这儿我还是不想多做言语。  但凡是拿给一般人看的电影(纯艺术电影则非),都有自己的一个立场,对某个事物有个评断,包括我们所看的时政杂志,它所编辑出来的,讨论问题引导人们得思考,也是有个基准的。比如你不会看到南方周末写出《嘉人》杂志上郭美美的专访,它的level大家是看到和认可才会去买。  辛亥革命也是,特别是它反复强调“革命”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其实革命也是近现代才有的词语,从日本沿用过来,在这之前,都称之“造反”,成功便改朝换代矣。  英文的Revolution本意是“旋转”,发生变化,电影的革命,无论是秋瑾所言,还是林觉民所言,都代表了导演的看法(至少是想要输出的看法),这也是我们普遍的看法,把它赋予了一种色彩,这种色彩就是正义。  我们为电影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哭泣,为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感动,不理解不为国家荣辱奋斗之人,而我却想到明末清初的人那些反清复明的人,明朝后期的确腐败不可救也,清朝皇帝确实普遍勤政,然后在我们大清王朝的时候,世界的走向又是如何呢?如果那时起义成功砍掉这个闭关锁国的王朝,历史又是怎样看那样的人呢?我能说,革命是胜利者的话语权吗?  电影里有段林觉民与张鸣岐的对戏,我想当林觉民说到“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无不感动。可我老是记得张鸣岐黯然的表情,对年轻生命逝世的摇头,就像《建党伟业》里,辜鸿铭对罗家伦(王力宏饰演的那位学生)摇头一样,我都有种同样的情感(当然我本身就觉得这一幕很玩味,要知道罗家伦和辜鸿铭就是一轮交替)。  我反复问自己,革命是什么。  所以孙中山最后那句,革命是可以不流血的,才是深深感动我的话。古往今来不乏好事者,成天喊打喊杀的人,战火烧到家门口,也只是鸡飞狗跳之徒。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帅们,总统们,我都无法单纯的对他们施予厌喜,或许就像何亮亮所言“称得上政治家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叫做“忽悠”,从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的远交近攻开始,到后汉三国的诸葛亮联吴抗曹,再往下的“忽悠家”们数不胜数。”  想不被“忽悠”,难,保持清醒,更难,你问我立场,我没有立场。  对于今日登场的人物,我越来越明白陈丹青在接受采访(是什么采访我记不住了)时候说的简单四个字——“独善其身”。  :这是赵文瑄第二次演孙中山了,宋氏王朝的孙中山说了一句话,让我影响深刻,在孙忠山病危之时,群众喊出了“孙中山万岁!”孙中山说:“万什么岁啊,中国人什么时候才知道皇帝时代已经结束了。”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关于《辛亥革命》的自我感觉  其实这部电影的前期与后期等等的所有消息我都不知道,所以,但那次无意中在暴风影音里面看到这部电影就像看一下!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第一晚,我看到很多关于林觉民的,觉得与我所学的历史知识不太符合,(我是一名学生,对于历史,还是蛮感兴趣的,所以关于历史题材的很多不怎么看,因为有点不符合,后来想了一下,电影毕竟是一门艺术,如果拍的很真实,就成了纪录片,可是拍的不真实,有不想看!)今晚看完了整部电影,才感觉这部电影还是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关于那个开天辟地的年代的,另外还原历史的同时又不失电影表现力,算是很不错的一部影片!我推荐一下!当然,暴风影音的剪辑或是某某的剪辑算是让我看到不一样的电影!为什么每次看电影都是这样?看过的都是被各种剪辑的?我很无奈~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浅见两点。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需要温情和敬意,更需要反省和批评。各种纪念的同时,我们更应有更深入的反思。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提出了几个特别值得后人反复思考和品评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革命?  关于这一个命题,张黎先后是有得出了两个不同结论的。其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给出的答案,显然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强大。该剧的主题曲选择《历史的火山》这样的唱词,便是明证。而《辛亥革命》一开始就以鉴湖女侠秋瑾赴死时的独白,作了新的不同的解释:革命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是人们摆脱奴役的状态。  无论那种,革命的目的都是崇高的。但表述的不同,绝不只是玩弄文字的把戏,而是反应了创作者关注重点的根本性转移。《走》更多地是冷静地刻画晚清至清末的各方政治势力,细致地描述国家走向共和的艰难不易,强调的是国家强大和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当时兴起的大国崛起思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革》动情于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借秋瑾之口直白地说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谋个人的幸福,而不是口号式的振兴中华,与当下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不谋而合。  二是革命党的失误。  影片最后重点讲述了南北和谈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张黎无疑是敏锐的。可以说,辛亥革命,最难的是武昌起义,但最该引起重视的是与袁世凯的妥协和临时约法的颁布两项。  根据欧美的历史经验,革命的终极结果是走向宪政,而宪政的基础与实质是各派别在实力对比基础上有原则的妥协和基本的相互信任。基于此,革命党在这两处的表现,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一方面,正如李剑农先生所言,《临时约法》一是随意更改国家政治体制,轻易地由总统制变为责任内阁制,是“对人立法”,缺乏宪法至上的政治精神;二是希望用一纸约法取得革命党在战场上想都不敢想的问题,超越了实权派人物袁世凯接受的底限,是“过渡限权”;另一方面,正如主流人士所指责的那样,革命党在定都和袁世凯就职问题上,无疑是迁就了袁世凯的。  这样的失误,最终造就民国初年的历史悲剧。袁世凯甚至和革命党人一样是许多的历史失误不断累积的牺牲品。  《辛亥革命》观后感(四):君颜如玉,君心似铁,从梅长苏到林觉民,或者从林觉民到梅长苏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  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  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  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  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郎心似铁  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  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  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  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  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辛亥革命》观后感(五):史诗的道路很艰难,中国电影人须努力  在众多献礼片中《辛亥革命》算是中上等水平的作品。影片讲述了辛亥革命从准备到爆发,再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间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的命运。影片中有大段的孙文在欧美等国的激情演说——在旧金山为革命活动募捐的演说、在欧洲说服四国银行拒绝对清廷贷款,均是极为精彩的段落。同时,片中浓墨重彩展现了革命战争的惨烈场景——黄花岗起义后徐宗汉带人清理烈士尸首,此时俯视的镜头将烈士的遗体收入灰色的画面之中,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令人为之动容。  对于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巧妙的叙事结构和宏大的场面是很难拍成一部真正的史诗巨片。鉴于中国电影人的一贯水准,这部电影拍到现在的水准已属不易。如果对中国近代史不是有所了解的人,恐怕很难理解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更难以体会到电影中革命党人的信仰和气魄。我想导演在拍摄之时也想到了这点,才会在影片中插入很多文字来承上启下,但这恰恰违背了电影是用画面而非文字来讲故事的金科玉律,也暴露了电影在叙事方面的不足。而且这种不足是近年的历史片中尤其是主旋律影片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因此,《辛亥革命》只是一部拍给中国人看的历史片,它不像好莱坞的史诗片,比如《特洛伊》,即使是一个不懂希腊神话的人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也不会因为文化或者历史障碍而觉得吃力,反而因为电影知道了这个神话。  作为一部献礼片,《辛亥革命》制作算是十分精良,强大的演员阵容,逼真的场景画面,直指人心的台词以及蒙太奇的巧妙运用,更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很多细节的展现堪称精彩。槟榔屿别墅里的地板上被无意中踢翻的水杯,预示着此刻的宁静即将被革命风暴打破;紫禁城里小溥仪往端给亲王的粥碗悄悄吐一口口水,是对没落王朝昏庸可笑的极大讽刺;还有河边垂钓的袁世凯听到儿子来报“好消息”时,握着鱼竿的手轻轻一颤,将其隐藏至深的狼子野心暴漏露无遗。  影片当然存在的一些败笔,多为剧本中存在的情节漏洞和个别人物塑造失败。黄兴在米铺遭到清廷炮轰之后,直接转换到紫禁城的场景,并未对黄兴如何逃脱做明确交代,如果观众不清楚历史的话,恐怕认为黄兴早已被炸死。也许编剧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黄兴死里逃生了吧。由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是众多人物中的一大败笔,编剧在人物设置上没有突出徐宗汉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女性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把这个角色换成任何一个人或者男性都不会影响到这部影片的发展,这使得徐这一人物塑造十分苍白。再加上本人愈发不欣赏李冰冰的表演——呆板没有灵气,让这个不足之处显得颇为扎眼。  总之,对于在类型片上才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来说,不能有太多的苛刻。化用孙中山的一句话来说——史诗片尚未成功,中国影人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观后感(六):致敬  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正剧,恢宏的构架、强健的精神、和深情的配乐,足以让我忘记所有细节微观的瑕疵,只留下感动于震撼。影片有两处尤其让我动容落泪:开篇时秋瑾慷慨赴义时的深情独白,剧终时主角们对革命的慷慨阐述。  为什么清末民初那段大革命的故事,总是让我那么神往?为什么那种为国家民族的牺牲,总是让我那么感动?大约,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分对同胞手足的爱,和对国家民族的承担;有那么一种牺牲的血性,和对英雄的崇拜。它或许会被日常的平凡所尘封,但总会在电光火石间跳动,在风云际会时勃发。  如果,回到那段战争年代,回到那段革命岁月——我会在艰险绝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吗?枪口和屠刀前选择自己的主义吗?思之良久,只能向默然那些烈士忠魂鞠躬致敬。我为自己与他们流一样的血,说一样的语言,而感到自豪;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感到骄傲——因为他的荣耀,因为他的屈辱,也因为他所孕育的这些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七):辛亥革命观后感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观后感(八):向革命先辈致敬  一百年前,中国湖北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腐败无能清政府。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寂静充满了整个电影院,电影开始了。序幕讲述了中国在清政府的黑暗、腐败统治下,受到外国的欺凌,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革命者鉴湖女侠——秋瑾,她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中国人民早日觉醒,不惜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母亲,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她拖着脚镣,一步一步走向断头台时,我的眼泪不禁冲出眼眶。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领导下,大批热血青年,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但他们离开了富裕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抛头颅、洒热血,战死在沙场上,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努力。终于,辛亥革命在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推翻了清朝,迎来了中国的新纪元,从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看完了《辛亥革命》,再看看我们如今的中国:科技突飞猛进,近期,"天宫"一号在太空遨游,以及"蛟龙"入海7000米,标志我们祖国走进了世界的前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每个人都有学上。当然,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流过血,做过牺牲的勇敢革命者,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欢笑。可是我们有些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用于上网和享受上了。  《辛亥革命》观后感(九):永远的革命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饰)、黎元洪(姜武饰)、隆裕太后(陈冲饰)、袁世凯(孙淳饰)、汪精卫(余少群饰)、宋教仁(邢桂栋饰)、秋瑾(宁静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电影围绕着孙先生,从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重点基本囊括。尤其镜头表现出的凝重感值得称赞。其实剧情编排与其说是为再现历史进程,更不如说是着力于要传达永远的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好基友,好战友——辛亥革命观后感  今日的广州完全是一片汪洋。。。  总结起来暴雨的程度就是不管你打不打伞都会湿身,打伞仅仅能保护你的头部是干的而已。什么?你问脚会怎样?我不知道脚会怎么样诶因为全都埋在水里看不见啊~  所以一路上我们都在感慨!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还坚持出行!去看辛亥革命!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革!命!精!神!在!支!持!着!我!们!  而且我刚刚在风雨中忙完一整天的社团招新!珍姐一时激动没带眼镜所以将要去看一整场朦胧艺术展!小A之前有事所以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就算是这样!我们依旧坚定地前行着!逸仙君!看到这里你眼眶红了吗!  (一)  进入云山会堂之后惊讶地发现,在这种不会游泳就会被淹死的日子里,这里几乎还是坐满了会游泳的人!!不过再仔细一看就发现基本都是教职工及其家属!果然!像我们这种有革!命!精!神!的五好青年还是不多的!  (二)  由于我们的迟到,已经错过了部分开头,所以一进去就看到成龙大哥在一堆破瓦中疯狂地射击,远处一群护士群众什么的在standby,特写了好多次李冰冰揪心揪肺的表情。于是我们纷纷猜测,陈龙的最后一次党费是她垫的?  接着事实证明成龙演的角色怎么可能一开场就挂,正如他自己所说:  他果然是一直死不了。其实一直到影片结束我都没搞清楚他是什么时候死的,还是真的一直没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片观影认真度有了明显的退步。另一个侧面是,中途我跑出去接了个电话,等回来的时候屏幕上是完全陌生的人物,于是我问珍姐:“这是谁?刚才演什么了?”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没带眼镜我不知道啊。”遂问师兄,师兄答:“不知道,反正刚才胡歌死了。”  ……  (三)  其实我是很容易被宏观的精神感动的,所以本片我一直努力试着被感动,但是尼玛你敢不那么基情四射么!!等了半天好不容易酝酿出一点被感动的情绪!您马上就给我上一段基情戏!其他那些小眼神啊Iwillbewithyou啊什么的我都不想说了!我只想说!那段在游轮上的黄兴孙中山相见的戏码!!导!演!你!还!有!节!操!吗?!!  场景还原如下:  (孙在上层甲板上一闪而过。黄在下层,一抬头看见了。)  黄:(激动地)逸仙!!  孙:(停住,迟疑一下,试探性地)克强?是你吗?  黄:(翻过栏杆,快步走起来,激动而深情地)逸仙!!是我!!  孙:(也开始快步走起来,注:“此时两人尚未照面,只在各自穿梭“,深情地)克强!!我在这儿!!  黄:(继续穿梭,寻找着)逸仙!!我在这儿!!  孙:(持续穿梭)克强!!  黄:(还在穿梭)逸仙!!  孙:(终于走出迷宫,到达一片空地,看见对方,特写饱含爱意的表情)……克强。  黄:(在另一头同时到达空地,一样的特写)……逸仙。逸仙!!  (孙张开快步双臂走向对面,黄亦然。镜头不停切换,中途有慢动作。终于到达中点相遇。)  孙:(一顿,喃喃道)克强……  黄:(回应地)逸仙……  (孙黄两人突然紧紧拥抱在一起。镜头拉高,旋转。)  ↑↑↑↑请大家自行想象画面。  场景二:  外面众人质疑孙中山把大总统交给袁世凯的做法,孙中山快步走进办公室。黄兴坚定地支持孙中山,呛了众人之后尾随孙中山进入办公室,把门关上,对孙中山说:“我在外人面前支持你,可把门关起来,你我就要坦诚相待。”  (朕的内心os:坦……诚……相……待……)  孙中山不语,上前把门打开。  黄兴硬要把门关上。  孙中山就是要把门打开。  (朕的内心os:人家孙中山是大总统有舆论压力的呀!地下恋情不能曝光的啊!黄兴你懂点事啊!别耍小性子啊!!)  (四)  孙中山的英文怎么这么好啊!!语音语调冈冈的啊!!他不是留日的吗!!不是应该有日腔吗!!听他跟各国大使对话标准得跟高考听力似的啊!!(没带眼镜看不清字幕的珍姐持续咒骂:现在是怎样考我听力吗!!)  (五)  影片的最后回放胡歌生前一幕幕画面的时候,真的好像台湾小清新怀旧青春片啊!!偏蓝色调,在海边大笑,被海风吹乱头发什么的,整个瞬间凤小岳上身啊!!还有掉进海里之后的那段水下拍摄,穿着衬衣的男生,冒出的水泡,乱漂的头发,完!全!台!气!啊!  (六)  我真的对片中的夫妻搭配选角这件事很费解啊!!为什么一定要老夫少妻,少夫老妻!!  成龙——李冰冰  完全父女档啊!!!  胡歌——梅婷  完全母子档啊!!!!  (七)  最后附大尺度被删戏份剧照一张,这是我在找配图中的意外收获。原来删了这段戏啊!!我就说后来李冰冰怎么突然就说有孩子了呢!!我还以为是我太肤浅了人家说的孩子是指革命的果实什么的!!原来导演的逻辑性是很强的!!都怪胱淀总菊!!

  • 《复联4》内地票房超8.7亿:影评评分爆棚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