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admin  

  甜

  文/吴琼

  甜从字面上最直白的理解是一个人用舌头舔尝甘味,舌头是人类味觉的发源地,甘是指食物一种鲜美柔软香浓的味道,所以,人们把舌头接触到这种味道所产生的味觉叫做甜,甜最初的意义是从甘的基础上发掘出的与甘类似的一种味道。

  说到甜味,我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糖,人类最早把从鲜果、蜜蜂、植物中摄取的甜味食物叫做糖,后来又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提炼蔗糖。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制糖记录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就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甘蔗汁,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就已经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东汉张衡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的“沙饴”就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以看作是砂糖的雏形。有科学研究表明,吃甜食会使人的心情变好。人的心情与大脑活力有很大关系,越是思考问题多、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的时候,大脑越是需要糖分,而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等食物吃下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糖份,但甜点、冰淇淋、巧克力等高糖份食物会迅速融进人的血液里,满足大脑对能量的需求,消除疲惫和不适。另外,当人体血液中糖分降低时,人会更容易发脾气或是变得冷漠,吃甜食会给人带来满足感,从而缓解情绪。

  然而中国人——尤其是研究中国汉字和语言的学者们,通常都是思维比较复杂的,总是认为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仅从表面上直观的去理解会太浪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显得我们太肤浅,总想着去追究其蕴含的更深刻的内涵,所以,甜不仅仅用来表达一种味道,更被赋予了很多引申意义。汤显祖的《邯郸记》中有这样的句子:“一枕余甜昏又晓,凭谁拨转通天穷”。说的是吕洞宾通过梦境来度化卢生,使其明白人生荣辱不过都是一场虚幻,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黄粱美梦的故事。这里的甜指的就是酣眠、熟睡,进入甜美的梦乡,形容睡得酣畅。甜又可用来形容说得好听的话,如甜言蜜语、甜嘴蜜舌,这里的甜大多带着一种贬义,用来讽刺那些只会说好话的人华而不实,也用来告诫那些听者,不要被这种虚假的表象所迷惑,只图一时听觉上的快感而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但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是例外的,那就是相爱中的人彼此用温柔体贴的暖心的话给对方带来一种语言上的美感,这是情感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耳朵传递到大脑组织,再作用到心理层面,带来甜蜜温柔,让人感到愉快。可见,最初的一种味觉,落实到了内心,便引申出了更深一层的寓意,那就是一种美好和幸福。

  这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应的,味道也是一样,倘若我们的味蕾触碰到的始终都只有甜这一种味道,那么你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甜了,正是因为尝过了酸苦咸辣五味杂陈,才对甜这种味道有着更为突出的体会。在心灵感受上,甜与苦也是遥相呼应的,网络上无数篇所谓的“心灵鸡汤”在阐释着那些你想要的生活都会给你、你所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归来、命运永远都是公平的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可是却很少告诉我们,你想要的生活凭什么要无缘无故的给你,你不努力、不坚持、不尝过“苦”,又哪里来的甜呢!

  

  • 莲香公祠畅想
  • 长安故里
  • 一切顺其自然最好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