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admin  

  鹅

  文/吴琼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说的是被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听说会稽有一位独居的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叫起来的声音很好听,王羲之想把它买来却没有买到,就带着亲友动身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又说山阴有一位道士擅养鹅,王羲之前去观赏,看了很喜欢,坚决想要把这些鹅买走,道士因为知道他是大书法家,仰慕他的笔墨,就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高兴兴的抄写完《道德经》,就用笼子装着鹅回来了,觉得很快乐。说到鹅,人们都会知道这是现今乡村农户普遍饲养的一种家禽,主要用于食用或贩卖,然而在古代,鹅可绝不是被作为一种家禽来饲养,养鹅也绝不是用来吃和卖钱的。古人养鹅是为了赏鹅,是一种情趣,也是一种寄托,鹅在古代的地位和文化寓意绝不逊于琴棋书画。鹅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还留下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并称四爱,以至于称为明清与民国的瓷器常见的纹饰。其实不仅仅是四爱,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这都是文人雅士情趣生活之体现,为我们展现着古代文士之风雅清逸,迥出尘世的超然品格。据说,王羲之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说起古人养鹅的起源,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鹅字由“我”和“鸟”组成,“我”本义为“执戈之人”,转义为“王族”、“贵族”。“我”与“鸟”联合起来表示“执戈之鸟”、“王族之鸟”、“贵族家禽”。古人认为,鹅体态洁美、性格温顺、忠实主人、通解人意,所以更适合做王公贵族家养的看家鸟,可以像警犬一样做家里的警卫。后来有一个姓祖的人在越州做小吏,有一天早晨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农夫挑了一担鹅要到集市去买,担上的鹅看见他都伸长了脖子看着他向他鸣叫,像是在向他呼救一样。他便把鹅都买了下来,送到了一个寺庙里,想把它们放为“长生鹅”。不料这些鹅们竞不肯入寺,一直跟在他的身后,寸步不离,他只好把它们带回自己的家中。自那以后,养鹅便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鹅走进了民间,人们养鹅寓意美好,放“长生鹅”是“善举”,也是一种祝愿吉利的活动。

  鹅在古代有很多别称,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跟书圣王羲之有关。王羲之爱鹅世人皆知,所以鹅的一个跟他有关的别称叫羲爱,他又曾做会稽内使,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所以鹅的另一个跟他有关的别称叫右军。古人认为鹅的脖子长而白,伸开叫起来曲姿态美,就像美人一样,所以又把鹅称为曲美人。鹅会浮水,且姿态悠然惬意,鹅悠闲地浮于水面的清波之上,像仙子一样,所以又把鹅称为清波仙子。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又有这样的记载:“阳羡许彦於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一个十七八岁的书生很轻松的钻进鹅笼里,笼子没有变大,书生也没有缩小,他安然的与鹅坐在一起,鹅也不怕他。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已无从考证,但从此以后,后人又以“白羽书生”为鹅的代称,鹅的这个名字实在是无比的飘洒俊逸。

  不用穿越回古代,亦无需还原鹅在古代的文化、情趣和寓意,即便是现在,逢着一个阳光并不毒辣、风也温柔和顺的晴天,半倚半卧在农舍的窗前,睁着眼睛看着远处河面上安逸地浮着几双红顶白衣的清波仙子,或是闭上眼睛听着近处茅舍前一群曲美人鸣叫,那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 莲香公祠畅想
  • 长安故里
  • 一切顺其自然最好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