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轶事(十五)

 2021-08-31    admin  

  农村轶事(十五)

  文/于世涛

  三十、打啪叽

  “打啪叽”是我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男孩子们最喜欢玩儿的游戏之一。

  啪叽,分为三种:有真啪叽,假啪叽和纸叠啪叽。

  真啪叽,是由出版社印刷出版,把小说里的人物或神话故事人物彩印到纸壳上,在供销社里有卖的。“文革”期间,真啪叽就买不到了。假啪叽是我们自己动手,模仿真啪叽的大小,用纸壳自己剪制的。为了能在假啪叽上面画上逼真的图案,我们常常把真啪叽贴在玻璃窗上,用笔仔细“描”下图案,涂成彩色,和真啪叽相差无几。

  那时因为纸壳奇缺,我们就动手做“纸叠啪叽”。我们偷着撕下图画本纸,叠成“三角形”或“正方形”,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里当啪叽来打。

  在真啪叽的图片里,我知道了水浒人物行者武松,大刀关胜,鼓上蚤时迁,,双鞭将呼延灼和一丈青扈三娘等,知道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等西游记人物,也知道了抗金名将岳飞,岳云,岳母,牛皋,梁红玉等和金国大将金兀术,哈迷蚩等历史人物。这些真啪叽上的人物后来成了我阅读《水浒传》、《西游记》、《岳飞传》的潜在动力。

  打啪叽也叫扇啪叽。主要靠衣服袖子和啪叽的“扇风力”,把对方的啪叽“打翻”。当然,也有带“钻儿”的——就是把自己的啪叽打到了对方的啪叽下面,这也算是赢了。

  为了加重啪叽的体重而不轻易被对手打翻,我们也制作“腊板”啪叽。就是给啪叽打蜡,用火烤,使蜡油浸入到啪叽内。被打蜡板的啪叽叫“头”,不在输赢之内。

  打啪叽分为“真赢”和“假赢”两种。如果是真赢,把啪叽输给了对手,就不能再要回来了。

  记得冬天里,小伙伴们常常到小学教室后面的空房子里打啪叽。我们捉对儿“厮杀”,打的冒烟咕咚的。有时候,一下子打下去,没掌握好方法,把手指头“扣”在了地上,疼的呲牙咧嘴的!

  啪叽,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欢乐童年的缩影。一年四季啪叽不离身,走到哪儿,玩儿到哪儿,经常因为打啪叽忘了上课而迟到,或忘了饭时而遭大人的责骂。那时的我们,也没有什么玩具。为了打啪叽玩儿,真是做到了“废寝忘食”啊!

  三十一、开学的纠结

  我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每到寒假结束三月一日开学这一天,我都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上学。既希望见到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儿们,又为自己贪玩儿没完成假期作业而惴惴不安。在我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完成过假期作业的印象!

  那时的寒假作业就是抄写语文课本后面的生字表,也就是农村常用字,非常难写。估计老师怕我们不会,要求大家把每个字写五行田字格,个别生僻字要求写一篇儿。比如:后鞧、搭輶、缰绳、鞭稍、粪箕、簸箕、笸箩、犁铧、斧、锯、锛、凿、镰、篾、筛、蓑、耙、薅……,还有很多我都记不住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写起这些笔画多、又不好认的农村常用字来本来就很难,每个字写上一页田字格,我是死活也坐不住的。但我的底线是,必须会读会写,可要每个字写一页田字格我是做不到的。

  其实,放假之初我也没想不写作业。在头两个礼拜,我扔下书包就开始疯跑,觉得时间“有的是”,四十五天的寒假,赶趟!俩礼拜之后,就开始过年了,正月十五以前还是一个字“玩”儿:滚铁环、滑冰车、抽陀螺、藏猫猫、打地尜、扇啪叽、打扑克、玩嘎拉哈等等,有时也看电影、大秧歌、踩高跷、二人转什么的,总之是闲不下来。直到听后街的二丫儿说假期作业写完了,我才着急的打开田字格本,专挑不会写的字,潦草的写点。没一会儿,又被小伙伴们勾出去玩儿了。

  直到开学前几天,迫于思想压力,我才把语文课本后面的生字反复阅读几遍,再把不会的字又在田字格上写了几遍……

  开学第一天早上,班主任经老师让我收全班的寒假作业本。别人的都收上来了,唯独作为班长的我作业本交不上去!送到老师办公室后,我对经老师说,都收齐了,我扭头就跑了。

  第二天,经老师问我,你的假期作业本咋没交?我回答说,落家了,明天带来!

  等到经老师又跟我要假期作业本时,我面露难色地说,我放在柜盖上的作业本,被邻居“老牛倌”给撕着抽烟了!

  经老师显然很不满意,气嘟嘟的说,马上听写!

  等听写结果出来,我一字不差地都写上了。经老师既没表扬我,也没批评我,只是用白眼珠看了看我,气囊囊地说,下课!

  从这以后,经老师再也不问我假期作业的事了!

  • 母亲的白发
  • 呼与应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