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产生新共识_散文在线,散文,中国文艺出版社

 2021-09-05    admin  

羑河纪事二五0

大洪水产生新共识

文生

人家陆续回家收拾家园,大洪水的痕迹还在。想起那几个日日夜夜,老文还是心有余悸。

雨下的很大,已不能用倾盆大雨形容了,用高压水枪喷水,一会儿院里就积满了水,院里院外一片汪洋。

大雨带来大洪水,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很快组成了三个队:巡逻队、抢险队、后勤队,迎战大洪水。

巡逻队一是巡逻村西废水库的大坝,二是巡逻村南水库的大坝,重点是村西的大坝。穿着雨衣、雨鞋。带上手电,拿着铁锨,手机充满了电,在坝上巡逻,随时注意大坝的情况并随时报告。

抢险队穿着雨衣、雨鞋,拿着铁锨,往袋子里装沙子,装上机动车,随时准备出动。

村西的大坝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的,后来因为发大水,把旁边的堤炸了才安全渡汛。这个水库和几里外的湿地联动,成为供能浇半个县水渠的水源地。后市县分家后,水库废了,水库作为缓洪池,平时没什么用,只是在关键时起作用。发水大了,水坝把洪水拦起来,洪水通过坝下水道泄洪,不管上游来水多少,水道排出去的水就是那么多。进的多出的少的话,缓洪池的水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溃坝,破坏力惊人,因此必须保住大坝。

七月下旬,大坝连续有两次出现缺口,都被及时堵住了,老文想象抢险的那个紧张。

后勤队多为中老年人,忙于转移河边、塬后沟地人家以及住在危房的人家,也供餐,解决三个队及受困人员吃饭问题。

转移工作相当难做。很多人心存饶幸,不愿转移,认为洪水再大,也淹不了院,淹了院淹不了屋,淹了屋淹不了坑,实在不行,俺到房顶上住!还有要转移的东西太多:“俺家的鸡得抱走,俺闺女回来,不能连个鸡蛋也没有呀……”,他们主要的劝说,把东西放在桌子上、坑上等高的地方,人带上衣服和吃的,到山上的本家、亲戚家住几天,等雨水退了再说,走的越早越安全。

转移的工作量很大,因为很多房子平时看来没啥,从大洪水角度看,危险的狠。这次洪水太大了,说百年一遇不为过。

早年间,村里的房屋建在高处,以三奶奶庙为界,不能往前盖了,其实三奶奶庙也是地皮不够用的产物,早年间也被水淹过。再往前溯,大洪水使村里的佛院道观被毁,众多和尚与道士移转他处,香火盛行一时佛院道观因此荒废,寺观没了踪迹,只给后人留下了传说。

清、民时期房子就不够住了,解放后人口增长更是不够住。老村里没有多余的地皮。住老窑院的,把窑扒了,盖新房子,再淘新窑洞。住草房院的,翻盖房子。但住大小谷院的,翻盖成本高不说,还不值得:路太窄,进出不方便,只能走人,连人力车也不也不好走,只能另找地方盖房子。

新房子先是在村西大路翻过大塬的路两边盖,老早以前,这条路的西边,就有人挖了面朝东的窑院。没几年也不够用了,于是就在老村前的羑河岸边上盖。有人说不好,万一发了大水咋办?人们说没事儿,水脉被煤矿挖断了,不会有多大水了,1970年代中期有一年,村里也发了大水,有水库拦了洪水,洪水没淹到河岸上,不用怕,于是不少人家就在河岸上盖了房子,村里要求地基高点。

接着,人们在塬后面的沟地里盖房。先是,有人看到塬后面沟地里对面有小山包,在小山包前盖了房子的话,房子后面可以挖窑洞住,和老窑院一样,有房有窑,相当于一块地皮盖了两个院子,就在那儿盖了房子,很快就有人仿效,于是小山包前都盖了房子。后来盖房子的,就只能在前面盖了,得不到依小山包盖的好处了,个别人家,就房子对面在塬下掏洞。其实塬后面的沟是废河道,当年炸堤的水就是沿这里流出来的。炸堤留下的口子多年没堵,塬下的房子盖多了,有人想口子不堵上,万一发大水不是玩的,于是向大队反映。大队说,有路起着挡水的作用。人们不听,说路不够高,万一不起作用,不说沟下的房子,村内外的联系就断了,上纲上线道:这样不有利于阶级敌人搞破坏么?于是大队组织人力将口子堵上。大队成了村子后,又加固了一下,不知能不能通过这次大洪水,人们心里没谱,也派人巡逻。动员这里的人避险难,他们认为这里是双保险。

村南的水库,应该没多大问题,因为山头被削了不少,也进行了相应的加固,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样的巡逻。

房子还是不够住,先是沿着村东路翻过沟到塬地对面的山路两边盖,后来漫延的铁路南边。修新铁路时,沿铁路的房子拆了不少,这些户就在北学校后面盖小二楼,也有人随之盖楼,是为石林黑塔新村。 

说起来,这么多年盖房子的地,都是村里的好地。以前,人们是不会打主意的,但是,土地归集体了后,人们不珍惜土地了,都想在好地上盖大院子,门前有大路,能通大车,打井取水方便。新村啥都好,就是吃水不行,后来打了深井才解决。

这么多年,除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河边的房子淹过院子外,平常年月没什么事。但是这一次不同,下的雨可能是百年一逢,郑州城淹了,地铁里面不幸淹死了好多人;新乡淹了,新区和安阳也接着被淹,天气预报上说还有大雨,……

大坝非常重要,一旦失守,河边的人家就会被水毁,下游的几个村里防控压力徒然加大,镇上已经派人过来协助防护大坝。

老文想参加,人说,你年纪大了,耳朵不好,眼睛不好,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想你的东西,不添乱就是最大的支持。于是,老文只能当看客。

大洪水使村庄损失惨重,桥被冲跨,河岸被水冲涮的很严重,沿河而建的房子有的房院地基被淘空,十分危险……

大雨暂停,水退不少,村里大喇叭通知,现在还不可以随便回家。

有人不听,回家收拾,还发牢骚:水虽然大,也没有淹多少,这不是白白折腾么?有人附合:是啊,这是瞎胡闹呀!

老文想,这是基本没受灾者事后的说法,有一定市场,也是决策者害怕的舆论。其实这是大坝保住了,万一没有保住,等着哭吧……

这几天沿海为了防台风,船不开,车不开,学不上……,台风年年来,沿海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省城要是能象沿海那样,及时停地铁,也不会出大事。其实之前天气预报已出来了,但因为这样大的雨很少遇到,经验不足,预案是有的,但有相机决断的要求,主要还是怕事后受到指责,犹豫之间,大错已铸成……

于是相关部门发出指示: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是血的教训。该啥办就啥办,立即!

现在豫北的蓄洪区都打开了,蓄洪区的人们搬出来了,或投亲靠友,或住政府安排的地方……

大洪水还在虐恃。市里为了堵卫河口子,几辆崭新的大汽车拉着满车石子往河里开,那是车主一家吃饭的家伙,谁舍得这样做?但他们为了大家,义无反顾的做了,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家国情怀,总在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当然,事后会给他们补赏。后来,又调来了大客车,经过子弟兵、武警、救援队连续的奋战,把口子堵住了!

战士们抗洪累了后,不打扰老百姓,就地休息。老百姓送来吃的,战士们婉拒,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作风永在!战士在,人们的心就在!

大洪水之后,人们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极端天气?这些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造成的灾害也越来越大。就是预防成本也越来越大,如果万一雨没有下那么大,但做了停这停那的决策和行动,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舆论也不友好,主政者的前途也许会因此受阻——,但在以人为本面前,这个是必须承受的。

失控万一,财产上会导致几代人的心血没了,比如说,车子被水淹了,基本上就没多少价值了;人在就好,人命无价。

失空一回,人们事后有怨言,但也得到了一次演练,同时也对自己居住地方的环境进行比较思考,还想把房子盖在历史上被水淹过地方的,经过演练后,就放弃了。

要看到,正因为做足了准备,才“失空”了;不作准备,就有可能真的“失控”。

网上传说,集体时,有一个村的支书当时力排众议,要在村里挖泄水坑,好多人认为没用,当年采用高压手段挖了个大坑,这么多年来,一次也没发挥出作用,反而成为书记在职时胡干蛮干的一个例子。有人打它的主意,想填了它,因种种原因没有填,今年发大洪水时发挥了作用,村子没有被淹,这时人们才想起老书记的好。老文相信这事是真的,为政一方的人就要有这样的胆量,做事不在于一时之毁誉。但事实是,不是人想不到,是真的能这样做的人不多。我们的干部,素质高的其实并不多,大多庸常。我们对干部有利长远的作为,要认识并形成有利的舆论和制度。

好的做法,要及时总结,并形成制度。这次大洪水,网上不少人就提出,要强制城市建设蓄洪区,挖几个超级大坑,平时不用,洪水时蓄洪。做这事不用提心人家说闲话,这是按制度办事。有人进一步提出,平时蓄水,天旱时用于抗旱;汛期前放空,汛期时接洪水;还可以平时是下沉式园林,汛期是蓄洪区。现在一些城市,雨稍一大,就演出城里看海模式,这不行,城市建设一定在考虑防洪问题,按百年一甚至千年一遇考虑。

对于大面积的蓄洪区,因历史原因,这些蓄洪区里还有村庄,国家应逐步将这些农户迁出来,蓄洪区里的地平时用于大农业,洪水来时蓄洪。

早年,村里田地里有排水沟。农业学大寨时,造了不少梯田,做了排水沟,小水蓄住,大水排出,但这些年来,有不少排水沟被填了,为的是能多打几斤粮。

经过这一次大洪水后,人们认识到,村里河边、沟里的房子存在危险。这些房子有不少年头了,有的成了危房,逐步退出的条件成熟。 以前把房子盖在危地,是因为过于自信,缺少对大自然的敬畏,现在要重新敬畏自然。

新的政策,对地基严控,看来只能从上楼打主意了。村里到处是房子,乌泱泱的,闲置的很多,地没多少了。村里这么多人,在城里的话,一个小区几幢楼就能住下来。上了楼,那么多土地就盘活了。这些年村子不发展,和人的思想保守有关,但也和客观条件限制有关,没地,想做事不容易。目前还只能设想,前些年一些地方让农民上楼的做法受挫,说明这想法还不成熟,但这是大方向。

大洪水始终伴随着人类,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大洪水的传说。西人传说的是诺亚方舟,中国传说是大禹治水。西人是得到上帝的垂青,只顾自己一家人逃命。中国是先哲带领大家理水,民族因此形成独特的治水文化。中国治水古迹特别多,在世界遗产上独树一帜: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抗大运河……。新中国成立后,红旗渠、三峡大坝、南水北调……

对鲧也有了看法,堵水其实於地造田。中国人实在太缺地了,在黄土地上,鲧利用小洪水造地是造福人类,只是,面对大洪水只能是毁灭。

大禹实际上是根据地势划分地的用途,走水的走水,种田的种田,居住的居住,居住地不能离水太近,也不能太远,还不能占良田。以大洪水为界,确定人的居住地方。如何认定大洪水?需要特殊的经验,大禹就有这样的经验,每到一个地方,先看多年来的水势,做好疏的工作,然后划定土地的不同用途,这就是划九州的实际。

实际上,我们对古村考证越多,也就越认识到古人选址的科学。这次大洪水,村里明清老瓦房子进水的不多,院里积水是排水不畅引起的。大小谷院的老房子倒塌众多,不是因为大洪水,是因年久失修导致衰败。老瓦房子维修成本巨大,没有社会力量投入的话,只能任其继续倒塌。这些房子得想法维修好,是黑塔村继续保持古村子的所在。

我们民族面对的自然灾害特别多,也学会了敬畏自然,只是,在新的条件下,有时我们盲目了,过于自信了,我们要用新办法与自然共存,预防措施有共识。

山村小,村人也不过是人间一灰尘,但现代化使每个人与世界同命运,大洪水频发与全球越来越热有关,气温高了,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应对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在大洪水面前也变的无奈了,药方是全球全面做好节能减排,人类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在自己做好的同时,推动全球做好节能减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大洪水使人类产生了不同文化,但最终会产生人类新的共识,当然,这个过程是相当长的。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1年7月31日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